书格格
一个精彩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飞机降落在奥克兰国际机场时,机舱内响起零落的掌声——这是长途飞行者心照不宣的仪式,为跨越南北半球的疲惫画上句点。夏月瑶推着行李箱走进航站楼,穿堂风裹挟着南太平洋的海腥味猛然灌入鼻腔,带着冰碴似的凉意。七月的新西兰正值深冬,空气像浸透冰水的丝绸,清冽得刺骨,刚从武汉盛夏脱身的她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将风衣领口系得更紧。

通道尽头,两根雕刻着毛利文化图腾的木柱沉默矗立,螺旋形的花纹与狰狞的面部浮雕在顶灯照射下泛着古铜色的光,仿佛在凝视着往来人群。窗外的棕榈叶本该是热带的符号,此刻却在寒风中簌簌作响,叶片边缘凝着细碎的白霜,像被冻住的海浪。接机人群中,一个金发女人举着写有“Hamilton Homestay”的纸牌,笑容亮得像穿透云层的阳光。她的羊毛围巾上沾着细密水珠——那是南半球冬季特有的、介于雨和雾之间的湿冷,黏在皮肤上,带着挥之不去的凉意。

“你一定是月瑶!我是布琳达。”女人走上前给了她一个拥抱,身上的薰衣草香气混着羊毛织物的温暖,驱散了些许寒意。坐进车里,布琳达递来一杯热可可,瓷杯外壁的温度烫得指尖发麻。“汉密尔顿离奥克兰有两小时车程,沿途风景很美,你会喜欢的。”

车驶出市区,公路两旁的桉树逐渐被牧场取代。夏月瑶望着窗外,忽然理解了为何《指环王》会选择新西兰取景:天幕是饱和度极高的钴蓝色,低低的云层像被扯松的絮状棉团,仿佛伸手就能摸到;路旁的牧场被霜染成银绿色,黑白相间的奶牛低着头啃食草皮,每一口都带出细碎的白汽;远处的火山锥覆着薄雪,轮廓在晴空下清晰得像剪纸。布琳达说,这些火山大多是活火山,“说不定哪天就醒了”,语气轻松得像在说天气。

当布琳达家的木质小屋出现在枫树林后时,夏月瑶忽然愣住了。屋顶铺着深褐色的瓦片,边缘挂着冰棱,几株爬藤植物枯瘦的枝桠缠绕在门廊栏杆上,却有几簇黄色的小花从枯枝间探出来,在寒风中倔强地摇晃。暖黄色的灯光从落地窗渗出,在积雪的草坪上投下一片温柔的光晕。门开的瞬间,烤牛肉与迷迭香的热气扑面而来,混着壁炉柴火的焦香,布琳达的丈夫戴夫举着锅铲从厨房探出头:“欢迎回家,夏!”

这句带着浓重新西兰口音的英文问候,竟让二十小时旅途的疲惫瞬间溶解。餐桌上,深盘里的烤牛肉泛着油光,旁边堆着烤得金黄的土豆块,布琳达的小女儿露西正用刀叉娴熟地分割盘中的煎蛋,刀尖与瓷盘碰撞出清脆的声响——这是新西兰家庭晚餐的标准奏鸣曲。夏月瑶咬了一口牛肉,迷迭香的辛辣与肉汁的醇厚在舌尖散开,忽然想起妈妈炖的莲藕排骨汤,眼眶微微发热。

次日清晨,夏月瑶在燕麦粥蒸腾的热气中陷入沉思。瓷碗里的灰白色糊状物漂浮着核桃与葡萄干,旁边的吐司上涂着厚厚一层深棕色的酱,散发着酵母发酵后的咸腥味——那是布琳达极力推荐的Vegemite,“新西兰孩子的早餐必备”。露西正用小勺子舀起酱往面包上抹,动作熟练得像在完成某种仪式,而夏月瑶尝试着咬了一口,咸涩感瞬间攻占味蕾,让她忍不住皱紧了眉。

“不合口味?”布琳达端着牛奶走过来,笑着指了指橱柜,“那里有果酱,你可以换着试试。”

“谢谢,只是……不太习惯。”夏月瑶低声说。

“慢慢就会习惯的。”布琳达坐下,给自己的面包也涂上Vegemite,“就像我们刚开始也吃不惯你带来的麻辣花生,现在倒成了追剧零食。”

餐桌上展开的远不止食物的较量。夏月瑶很快发现,这个看似随意的家庭藏着一套严苛的“生存法则”:

环保执念体现在每个细节。装鸡蛋的纸托必须扔进“可堆肥”垃圾桶,而包装鸡蛋的塑料膜要归入“软塑料回收”;喝剩的茶包不能直接丢进垃圾桶,需撕开包装将茶叶倒在花园的泥土里,茶包纸则单独回收;就连洗澡时脚下的防滑垫,布琳达也会特意说明“这是用回收渔网做的”。有一次,夏月瑶误将一片面包丢进了“不可回收”垃圾桶,戴夫特意从桶里捡出来,认真地对她说:“在新西兰,食物是属于大地的,不该待在垃圾场里。”

热水禁令更让她措手不及。为了节能,家里规定每人每天淋浴限时五分钟,浴室墙上挂着一个沙漏,沙子漏完时,无论你洗到哪一步,都会听到布琳达的敲门声:“亲爱的,地球在等你关水哦。”最初的一周,夏月瑶总是在泡沫还没冲净时就被打断,后来渐渐学会了在三分钟内完成淋湿、打泡、冲净的全套流程,动作麻利得像在完成某项紧急任务。

边界艺术则透着微妙的距离感。布琳达告诉她,客厅的钢琴可以随时弹奏,书架上的书也能随意翻阅,但未经允许绝不能进入她和戴夫的卧室,露西的房间也要先敲门。有一次,夏月瑶想借露西的尺子,敲了门却没人应,她犹豫再三还是推门进去,刚拿起尺子,就撞见露西抱着玩偶站在门口,眼神里带着明显的警惕。“对不起,我应该等你回来的。”夏月瑶道歉时,露西却低下头说:“没关系,但下次请等我点头。”那一刻,她忽然明白,这里的“客气”不是疏离,而是对“自我领地”的尊重。

周末的“国际晚餐日”是这些规则暂时失效的时刻。布琳达的homestay里还住着两个留学生:来自印度的玛雅和巴西的里卡多。玛雅做咖喱时总会把灶台染成黄色,里卡多煎的牛排带着血丝,而夏月瑶炒鱼香肉丝时,热油溅起的瞬间触发了厨房的烟雾报警器,尖鸣声吓得露西捂住了耳朵。

“看来我们把厨房变成战场了。”布琳达举着手机拍摄“灾难现场”,镜头里,玛雅正用抹布擦着黄色的灶台,里卡多在关掉报警器,夏月瑶则手忙脚乱地关油烟机,每个人脸上都沾着油污,却笑得停不下来。夏月瑶忽然领悟:所谓文化适应,本质是学会在混乱中大笑——笑彼此的笨拙,笑规则的碰撞,笑那些因差异而生的小尴尬。

奥塔哥大学法学院的教学楼藏在但尼丁市的山坡上,哥特式的尖顶在积雪中像一柄柄银色的剑。夏月瑶第一次走进圆桌教室时,竟有种走进联合国会议室的错觉:左侧坐着皮肤黝黑、总爱用斐济方言嘀咕的托马,右侧是扎着双马尾、总在笔记本上画动漫角色的日本女孩美树,斜对面的黑人男生凯文穿着印有“Black Lives Matter”的卫衣,正用钢笔敲着桌面哼着嘻哈。

怀特教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讲课从不按教材顺序,总爱抛出些刁钻的问题。第一堂“海洋法公约”课上,他指着投影上的南太平洋岛礁地图问:“这些岛礁的主权归属,真的该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定吗?”

夏月瑶下意识地翻开笔记本,准备引用公约第12条关于“领海基线”的规定,托马却突然拍桌而起:“这根本不公平!”他的声音带着怒气,斐济口音在激动中变得更重,“这些岛礁的名字都是殖民者取的,他们凭什么划定边界让我们遵守?就像有人闯进你家,给你的房间贴上新标签,然后说‘这是规定’,你能接受吗?”

全场寂静。夏月瑶握着钢笔的手顿住了,她从未想过这个角度——在国内的课堂上,法律条文是毋庸置疑的权威,而在这里,“质疑”成了常态。

怀特教授却眼睛发亮,他示意托马坐下,慢悠悠地说:“这才是法律应有的温度。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无数人的故事和挣扎。如果你们只记住条款编号,那不如去当一本会走路的字典。”

真正的冲击来自评估体系。夏月瑶花了三周时间撰写的海洋权益论文,只拿到了B+。评语栏里,怀特教授写道:“论证逻辑完美,引用规范,但缺乏批判性质疑——你在重复公约的立场,却没问‘为什么’。”

她去找教授答疑时,怀特正坐在堆满卷宗的书桌后喝咖啡。“你引用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关于大陆架的规定,”他指着论文中的下划线部分,“但你有没有想过,制定这条款时,参与投票的国家代表里,有多少来自南半球?”

夏月瑶愣住了。她查过会议记录,却从没关注过代表的地域分布。

“法律是权力的游戏,”怀特靠在椅背上,阳光透过他的白发照在脸上,“你可以不认同,但不能假装看不见游戏规则是谁定的。”

这句话让她彻夜难眠。更让她震撼的是小组作业的评分标准:新西兰本地学生艾米丽因为主动整理会议记录、调解成员间的分歧,拿到了比“学术贡献”更高的“协作分”。“原来在这里,会沟通比会做题更重要。”夏月瑶在日记里写道,笔尖划过纸面时,忽然想起高中时总一个人刷题的自己,那时的她以为,优秀就是独来独往的胜利。

期中考前,托马邀请大家去他家复习。他的公寓里贴满了斐济的风景画,妈妈端来的椰子汁甜得发腻。当讨论到“原住民土地权”时,托马的妹妹突然说:“我们村子里还有老人记得,当年殖民者用一卷布就换走了他们的土地。”她的声音很轻,却让满桌的法律条文都失去了重量。夏月瑶看着窗外但尼丁的夜景,忽然明白怀特教授说的“温度”是什么——是法律条文背后,那些会疼、会哭、会记得的人。

期中假期,夏月瑶用在超市打工攒的钱租了辆二手自行车。她沿着东海岸骑行,计划去看看传说中的摩拉基大圆石。出发时天气晴朗,蓝得发紫的海面上浮着几艘白色的帆船,可骑到半路,雨毫无预兆地倾泻而下,豆大的雨点砸在头盔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她慌不择路地躲进路边一间农舍的屋檐下,浑身湿透的衣服贴在皮肤上,冷得牙齿打颤。这时,木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穿着油布雨衣的老人探出头:“冻坏了吧姑娘?进来烤烤火。”

老人叫老杰克,是个牧羊人,脸上的皱纹深得像被刀刻过。壁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他给她倒了杯热朗姆酒,酒液滑过喉咙,带来一阵暖意。“我年轻时在库克山当向导,”老杰克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酒杯,“三十年前见过一次雪崩,雪下来的时候,像有一万头野兽在吼。”

他说,当时有个年轻的游客被埋在雪里,他们挖了三个小时才找到人。“那孩子是学法律的,总爱背条文,”老杰克笑了笑,“可雪崩的时候,他喊的不是‘救援法第几条’,是‘妈妈’。”

夏月瑶握着酒杯的手指紧了紧。老杰克继续说:“法律能定对错,能划边界,但救不了埋在雪里的人。真正有用的,是求生的本能,是旁边人伸出的手。”

这句话像闪电劈开她经年构筑的法理壁垒。她想起那些被她奉为圭臬的条文,想起为了“逻辑完美”而忽略的人情,忽然觉得自己像个捧着盾牌却忘了心脏的战士。

离开农舍时,雨停了。老杰克送给她一块用山毛榉木做的小牌子,上面刻着一行毛利语:“Ko te tangata te mea nui”(人是最重要的)。

在皇后镇跳伞基地,夏月瑶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教练是个留着络腮胡的壮汉,检查她的背带时突然发问:“你为什么总绷着脸?”

“我……有点怕。”她实话实说。

“怕就对了。”教练拍了拍她的肩膀,“但你知道吗?恐惧和兴奋的生理反应是一样的——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呼吸变快。区别在于,你给它贴什么标签。”

夏月瑶低头望去,南阿尔卑斯山脉像沉睡的巨兽,脊背处的雪线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瓦卡蒂普湖像被天神揉碎的蓝宝石,散落在山谷间;皇后镇的房屋小得像积木,五颜六色地拼在湖边。

“准备好了吗?”教练在她耳边大喊。

她深吸一口气,想起老杰克的话,想起怀特教授的评语,想起傅星尧拒绝她时的眼神——那些曾让她紧绷、让她恐惧、让她彻夜难眠的东西,此刻忽然变得轻飘飘的。

“跳!”

就在伞绳猛地绷紧的瞬间,世界突然静了。风声退去,只剩下心脏擂鼓般的轰鸣。她看见自己的影子投在雪山上,渺小却倔强;看见鹰隼从身旁掠过,翅膀划破气流的声音清晰可闻。

积压了五年的情绪在胸腔里炸开——十六岁槐树下的心动,十七岁火车站的目送,十八岁被拒绝时的哽咽,还有这一年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挣扎,此刻都化作一股滚烫的洪流。

“傅星尧!”她对着空茫的天际大喊,声音被风撕成碎片,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决绝,“我爱你——!”

喊完的瞬间,眼泪突然涌了上来。不是委屈,不是不甘,是像卸下千斤重担的释然。原来承认爱而不得,承认那场孤注一掷的奔赴终究落空,并没有那么难。

风卷着她的身音撞向雪山,又被雪峰弹回来,化作漫山遍野的回响。夏月瑶张开双臂,任由伞衣带着她在云端漂浮。阳光穿透云层落在她脸上,暖得像那年傅星尧递过来的试卷,只是这一次,她不再需要借着谁的光,自己就能亮起来。

落地时,教练拍着她的肩膀大笑:“你爱人的名字,整座山都听见了!”

夏月瑶抹了把脸,雪水混着眼泪往下淌,嘴角却扬得老高。她望着远处雪峰的剪影,忽然觉得那些曾让她辗转难眠的执念,那些被她藏在法律条文后的柔软,都在这场高空坠落里找到了归宿——爱也好,痛也好,都是她的一部分,无需遮掩,不必否认。

后来整理背包时,她发现那张被揉皱的社团海报不知何时掉了页,露出背面空白处自己写的小字:“要像雪山一样,既守得住寒冷,也容得下阳光。”字迹被雨水洇过,却依旧清晰。

搬入华人房东林太太的公寓,本是为了省钱,却意外卷入了一场纠纷。夏月瑶入住的第二周,阳台上的洗衣机突然漏水,积水渗到楼下,淹坏了邻居的地毯和天花板。林太太拿着维修账单找上门时,脸色铁青:“18500纽币,你得全赔。”

“可洗衣机是老化漏水,不是我的错。”夏月瑶试图解释,却被林太太打断:“我不管,你住进来才坏的,就得你赔!不赔钱我就找黑帮解决!”

她的威胁带着浓重的福建口音。却让夏月瑶浑身发冷。那天晚上,她抱着膝盖坐在地板上,看着窗外但尼丁的雨,第一次感到孤立无援。她想给家里打电话,却怕爸妈担心;想找学校求助,又觉得“被房东威胁”很丢人。

凌晨三点,她忽然想起老杰克的小牌子,想起“人是最重要的”。她打开电脑,登录法学院的数据库,输入“新西兰租赁法”。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一行字跳了出来:《新西兰租赁法》第40条规定,“房东有义务确保出租房屋及设施处于合理状态,因设施老化导致的损失,承租人无赔偿责任”。

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夏月瑶连夜整理证据:拍摄了洗衣机的生产日期(显示已使用八年),调取了林太太的保险理赔记录(发现她三个月前刚因水管老化报过险),甚至找到了楼下邻居的证词(证明漏水点在洗衣机内部接口)。

调解会上,林太太带着两个彪形大汉坐在对面,气势汹汹。夏月瑶将证据装订成淡蓝色文件夹,用投影仪展示排水管的老化照片:“根据您提供的入住清单,洗衣机上次维修是五年前,已远超厂商建议的维护周期。”她又调出保险记录,“您的保险公司已受理过类似理赔,说明房屋设施存在系统性问题。”

林太太的脸色从红转白,那两个大汉也面面相觑。一直沉默的保险理赔员突然轻触她颤抖的手背:“孩子,你刚刚完成了一次完美抗辩。”

这场胜利的代价是连夜搬家。拖着行李箱走在淅沥的夜雨中时,夏月瑶忽然觉得,所谓法律的真谛,不是在课堂上背诵条文,不是在论文里引用判例,而是当你被威胁、被欺负、被推向角落时,敢说“不”的勇气。她想起那些在法学院学到的词:正义、公平、权利,此刻都有了具体的模样——是她在电脑前查法条的深夜,是她在调解会上攥紧文件夹的手心,是她在雨里拖着箱子往前走的脚步。

返程航班穿越赤道时,舷窗外的南十字星座渐渐隐没在云层里。手机弹出邮件提醒,怀特教授转发了某国际环境法组织的实习邀约,标题写着:“给那个敢在冰川上跳舞的中国姑娘”。

她抚摸着机舱窗户上凝结的霜痕,忽然想起露西教她的毛利谚语:“He aha te mea nui o te ao? He tangata! He tangata! He tangata!”(世上最珍贵之物为何?是人!是人!是人!)。在新西兰的日子,她见过严谨到刻板的环保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