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格格
一个精彩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举办跨学科讲座,海报就贴在法图门口。夏月瑶驻足,目光平静地扫过讲座主题和教授名字,然后像对待任何一张普通学术通知一样,记下时间地点,唯独跳过了那个并列在主办方学生代表栏里的名字。讲座当天,她坐在前排,笔记做得一丝不苟,对台上那个偶尔发言、风采依旧的身影,眼神始终停留在发言者身后的PPT上,未曾偏移半分。

她的生活轨迹高度固化。晨曦初露,当宿舍楼还沉浸在朦胧睡意中,她已经背着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踏着沾满露水的石板路,走向老图书馆。三楼东侧靠窗的那个位置,几乎成了她的专属领地。桌面总是异常整洁:左边是摊开的厚重法典或英文案例汇编,右边是活页笔记本和几支不同颜色的笔(黑色记录,蓝色标注重点,红色批注意见)。一个磨得光亮的保温杯,里面永远是温度刚好的白开水。窗外是几株高大的悬铃木,枝叶在四季流转中变幻色彩,而她眼前的风景,似乎只有纸张上那些严谨、冰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文字。午休时,她会在图书馆后门僻静的长椅上,就着保温杯里的水啃傅星尧的名字,成了夏月瑶在珞珈山地图上刻意涂抹掉的一个坐标。那个迎新日帆布包里滚烫的期冀,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在她心底漾开过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便迅速沉没,被刻意覆盖上冰冷坚硬的理性基石。

她退出了所有可能涉及他信息的群聊,屏蔽了那些喜欢八卦的活跃分子。校园BBS上偶尔飘过的关于傅星尧参演了原创话剧《罗布泊》的演出,荣获“优秀创作奖”等殊荣,”或“傅星尧校庆晚会个人吉他弹唱惊艳全场”的帖子标题,在她快速滑动的指尖下,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噪点。即使走在路上,她的视线也仿佛安装了精密的过滤器,总能提前零点几秒偏移角度,避开那个可能与他相关的方向——篮球场边喧嚣的人群、报告厅门口散场的人流、或是社团招新时那个熟悉的摊位位置。一次,法学院和傅星尧所在的计算机学院简单的联谊,耳机里播放的是BBC的法律新闻或是《法学方法论》的有声书。傍晚,当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她桌前的台灯便是最后熄灭的几盏之一。回宿舍的路,她总是选择绕开人声鼎沸的“梅园小剧场”,宁愿多走几步穿过幽静的樱园小径,让清冷的月光和婆娑的树影作伴。

那些偶尔在深夜、在疲惫的间隙、或在某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比如看到有人穿着和他相似款式的球鞋)下,猝不及防翻涌上来的、带着酸涩或尖锐痛感的情绪碎片,被她视为需要立刻处理的“程序错误”。她的处理方式高效而冷酷:立刻抓起手边最艰深、最枯燥的法律文献——可能是晦涩难懂的《罗马法原论》章节,也可能是需要逐字推敲的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强迫自己高度集中精神去攻克。当大脑被复杂的法律概念、逻辑推理和记忆负担完全占据时,那些不合时宜的“杂念”便如同暴露在烈日下的水珠,瞬间蒸发殆尽。久而久之,这套“应激反应机制”炉火纯青。法律,这个原本充满理想色彩的专业,在她这里,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台巨大的情感离心机,将那些她认为“无用”甚至“有害”的情感杂质,狠狠地甩出去,只留下纯粹、坚硬、可被掌控的知识晶体。

在法学院,夏月瑶很快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并非不合群,小组讨论时观点清晰有力,逻辑严密;同学请教问题,她会耐心解答,条分缕析。但她身上始终笼罩着一层透明的隔膜,礼貌周全却难以亲近。她拒绝一切非必要的社交活动:班级聚餐、周末踏青、甚至院系组织的联谊。她的理由总是简洁有力:“有文献要看”,“案例没分析完”,“模拟法庭准备材料”。久而久之,大家也习惯了这个总是独来独往、行色匆匆、眼神沉静的漂亮女孩,私下里送了她一个略带敬畏的绰号——“法条精魂”。

她的努力是肉眼可见的恐怖。专业核心课成绩稳居榜首自不必说。更令人侧目的是她对知识的渴求和钻研深度。一次《刑法学》研讨课,讨论一个争议性极大的正当防卫案例。大部分同学还在纠结于防卫限度的表面标准,夏月瑶已经引用了德国判例、日本学说以及国内不同时期的司法解释演变,并结合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层层剥笋般地论证防卫人主观认知在当时情境下的“合理怀疑”边界。她的发言条理清晰,引证翔实,语速平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让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连素来以严格著称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眼底也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她的战场,远不止课堂。大二下学期,她主动报名参加了校际模拟法庭竞赛的校内选拔。这是一项极其考验法律功底、逻辑思辨、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的赛事。备赛过程异常艰苦。她和队友们(她主动选择了两个同样以严谨著称但相对内向的男生组队)几乎住进了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准备室。堆积如山的案卷材料、浩如烟海的判例检索、无数个推翻重来的辩论策略。夏月瑶是绝对的核心和灵魂。她负责最核心的法律检索和文书撰写。深夜里,准备室只剩下她敲击键盘的哒哒声和翻动厚重法律汇编的哗啦声。她的文书,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引证精准到页码段落,对对方可能的论点预判极其刁钻,防御方案滴水不漏。她甚至能记住案卷中某个不起眼的证人在第三页笔录里提到的模糊时间点,并以此作为构建合理怀疑的关键支点。

终于,迎来了区域决赛的日子。地点设在武大庄严的老法学院模拟法庭。高高的穹顶,深色的木质审判台,庄严肃穆的氛围天然带有压迫感。对手是来自邻省名校的传统强队,经验丰富,气势逼人。

夏月瑶穿着合身的黑色法袍,站在原告方代理律师席后。宽大的袍袖垂落,硬挺的翻领衬着她线条清晰的下颌线。聚光灯打在她身上,法袍面料中交织的银线在强光下折射出内敛而坚定的微芒,仿佛她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这光芒并非衣袍的物理属性,而是源于她此刻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经过千锤百炼的自信与锐利——那是无数个日夜与法条搏斗、与案例较劲、与逻辑死磕后淬炼出的锋芒。

比赛进程异常胶着。对方律师经验老道,言辞犀利,不断抛出精心设计的陷阱问题,试图打乱节奏或引诱出错。自由辩论环节更是火星四溅,攻防转换快如闪电。场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质询和故意混淆概念的诡辩,夏月瑶始终保持着冰川般的冷静。她站在陈述席后,脊背挺直,如同标尺,双手自然交叠置于身前。那双总是显得过于沉静的黑眸,此刻却锐利如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对方论证中每一个细微的漏洞和逻辑断层。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法庭,依旧是那清冽的音质,却像淬火后反复锻打的精钢,带着一种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对方代理人刚才对《合同法》第X条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偏差。该条款的立法本意在于保障交易安全中的善意第三人,而非为恶意违约者提供避风港。请允许我援引最高法(201X)民终字第XX号指导案例的核心观点…该案中,法院明确指出,在判断是否构成‘善意’时,应结合具体交易环境、行业惯例及当事人应尽的合理注意义务进行综合考量,而非仅凭形式要件…回到本案,我方提交的附件三,第15页供应商B的内部邮件链,清晰显示被告在签约前三天,已通过非正式渠道知悉该批设备存在重大质量隐患,却仍隐瞒事实促成交易。这足以证明其主观上绝非‘善意’,而是赤裸裸的欺诈!”

她的论证,法条引用精准无误,判例援引切中要害,逻辑推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密不透风。她不是靠煽情去博取同情,而是用无懈可击的理性、如山铁证和严密的逻辑链条去碾压对手,去说服裁判。

转折点出现在对方律师一个细微的口误,他将关键证据的日期说错了一天。这微小的失误在激烈的对抗中几乎难以察觉。然而,夏月瑶的神经如同最精密的雷达,瞬间捕捉到了这转瞬即逝的战机。她没有任何犹豫,立刻起身,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宣告胜利般的凌厉:

“审判长!对方代理人刚才对关键证据‘验收报告’的签署日期陈述为‘5月15日’,但根据我方提交并经法庭质证的原始文件(证据编号E-7),该报告的实际签署日期是‘5月16日’!这绝非无关紧要的笔误!恰恰证明了被告在设备交付后,试图通过篡改文件日期,掩盖其未能按时履行验收义务、拖延问题暴露时间的恶意行为!这与我方主张的被告系统性欺诈模式完全吻合!请法庭明察!”

这一击,快!准!狠!如同最优秀的猎手,瞬间锁定了猎物因慌乱暴露的致命要害。她紧接着抛出早已准备好的连环质问,逻辑链条紧密衔接,不给对方任何喘息和狡辩的机会。对方精心构筑的防线在她精准而致命的打击下,瞬间土崩瓦解。

当审判长(由资深法官扮演)最终宣布原告方(夏月瑶团队)胜诉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闪光灯如同繁星般在她脸上闪烁。她站在台上,代表团队捧起那座象征最高荣誉的冠军奖杯。聚光灯下,她的脸庞依旧清冷,没有夸张的笑容,没有激动的泪水,只有一种经过漫长跋涉终于抵达巅峰的、沉甸甸的、近乎肃穆的平静。细看之下,那深潭般的眼底最深处,似乎有一簇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火焰,在胜利的余烬中轻轻摇曳了一下,那是被长期压抑的、属于她这个年龄应有的、纯粹为成就而生的喜悦火花,转瞬即逝,却足以证明她并非冰冷的机器。这份荣誉,是她用无数个孤寂的深夜、近乎苛刻的自律、以及将心中所有纷扰情感都强行浇铸进法律熔炉后,锻造出的最耀眼的勋章。

模拟法庭的胜利,如同在夏月瑶平静如深潭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她不仅成了法学院的风云人物,其冷静、犀利、逻辑至上的辩论风格和扎实到恐怖的专业功底,甚至引起了校领导和其他院系老师的关注。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成为了她履历上最耀眼的一笔。

不久后,法学院公布了一项重磅消息:学院获得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名额,将推举一名最优秀的本科生,全额资助赴新西兰顶尖学府——奥塔哥大学法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奥塔哥大学法学院以其在普通法系、环境法、国际商法等领域的卓越研究和独特的南太平洋视角而闻名,这个机会对于有志于国际法律事务的学生来说,是梦寐以求的跳板。

选拔标准严苛:专业成绩(40%)、科研潜力(20%)、社会实践(10%)、以及代表学院获得的重大荣誉(30%)。夏月瑶的名字,几乎毫无悬念地出现在了最终候选名单的首位。她的GPA傲视群雄,发表的案例分析文章见解独到,模拟法庭冠军的含金量更是毋庸置疑。评审会上,教授们对她评价极高:“夏月瑶同学展现出的学术严谨性、逻辑思辨能力和抗压能力,在同龄人中实属罕见。她对法律的理解已超越机械记忆,具备了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体系化构建能力。奥塔哥的环境将极大拓展她的国际视野。”

最终结果毫无悬念。当辅导员带着官方文件在图书馆找到她时,夏月瑶正埋首于一份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英文文献中。

“月瑶,恭喜你!学院正式决定推举你去奥塔哥大学交换!”辅导员的声音带着由衷的喜悦。

夏月瑶从文献中抬起头。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在她摊开的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脸上没有预想中的狂喜或激动,甚至没有明显的惊讶。她只是微微怔了一下,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仿佛大脑需要几秒钟来处理这条信息。随即,她垂下眼帘,目光落在桌面上那份印着奥塔哥大学校徽和法学院宏伟建筑的宣传册上(这是之前学院发给所有候选人的)。她伸出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极其缓慢地摩挲着宣传册封面上那片代表着南太平洋的蔚蓝海域和远处隐约的雪山轮廓。

“谢谢老师。”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清冽平静,听不出太多波澜。仿佛这远渡重洋、开启人生崭新篇章的重大机遇,不过是她漫长法律征途上,需要冷静评估、理性规划并妥善执行的下一份“待办事项清单”而已。

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听到“新西兰”三个字的瞬间,心底某个被冰封许久的角落,似乎极其轻微地、不易察觉地“咔嚓”了一声,裂开了一道细不可察的缝隙。一丝极其复杂、难以言喻的情绪——是解脱?是怅然?还是对彻底斩断过去一丝隐隐的不舍?——如同狡猾的游鱼,瞬间从裂缝中钻出,在她那片深潭般的心湖里搅起了一缕微澜。这缕微澜快得如同幻觉,在她重新抬起眼,用平静无波的眼神看向辅导员时,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手续方面有什么需要我尽快准备的?”她问道,语气专业而高效。

辅导员交代完后续事宜离开后,图书馆恢复了安静。夏月瑶重新将视线投向那本厚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注,却发现自己盯着同一行字,已经很久没有翻页了。窗外的蝉鸣似乎变得格外刺耳。她下意识地伸手探向帆布包的深处——那个她早已习惯性忽略的角落。指尖触碰到了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边缘甚至有些磨损的硬纸。她顿了顿,没有把它拿出来,只是用指腹感受着纸张粗糙的纹理,以及那上面印刷字体微凸的触感。那是印着“傅星尧”名字的、武大计算机协会年度招新的海报。它在背包的最底层,陪伴了她整整两年,像一个沉默的、被遗忘的封印,也像一个固执的、不肯消散的幽灵。

新西兰的南太平洋海风,凛冽而清新,据说能涤荡灵魂。它能否真正吹散珞珈山留在她心底的、那最后一丝关于“傅星尧”这个名字的、如同尘埃般细微却又无比坚韧的执念?能否彻底抚平那道被冰封掩盖、却从未真正愈合的隐秘裂痕?

她不知道答案。但她知道,离开,是此刻她唯一能为自己选择的路。她需要更广阔的天空,更陌生的环境,去验证她筑起的壁垒是否真的坚不可摧,去确认她选择的这条用理性铺就的道路,是否真的能通往她想要的平静与强大。她将帆布包的拉链轻轻拉好,仿佛也将那瞬间的恍惚和指尖的触感一同封存。目光重新聚焦在书页上复杂的法律术语,脊背挺得笔直。前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身后的一切,终将被时光的潮水,冲刷成模糊的远景。

接下来的日子,被各种琐碎而必要的行前准备填满。办理签证、体检、订机票、打包行李。夏月瑶处理得井井有条,如同处理一桩严谨的法律事务。她的行李精简得惊人:几套得体的职业装和日常衣物,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电子资料,一个陪伴她多年的旧笔记本电脑,以及那个标志性的、洗得发白的帆布包。

临行前夜,她没有参加学院特意为她举办的小型欢送会,以需要整理行装为由婉拒了。她独自一人,再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通往老图书馆的小径。夜色中的珞珈山格外宁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不知名虫子的低鸣。图书馆已经闭馆,她只是静静地站在那扇熟悉的、映着她无数个日夜奋斗身影的玻璃窗外。月光如水,洒在空无一人的阅览区,她常坐的那个靠窗位置,在黑暗中沉默着。

她站了很久,仿佛在与这片承载了她两年冰封岁月和耀眼荣光的土地,做一场无声的告别。没有感伤,没有眷恋,只有一种近乎仪式感的确认。确认自己在这里筑起的堡垒,足够坚实;确认自己选择远行的决心,不可动摇。

第二天,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夏月瑶依旧是一身简洁的白衬衫和牛仔裤,长发束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冷静的眉眼。她推着一个不大的行李箱,背着那个帆布包,在熙熙攘攘的出发大厅里,显得格外单薄却异常坚定。父母来送行,母亲柳云的眼眶有些红,拉着她的手絮絮叨叨地叮嘱着异国他乡的注意事项。父亲夏建国站在一旁,沉默地看着女儿,眼神复杂,有骄傲,有担忧,最终都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化作一句:“到了那边,照顾好自己,凡事…别太逼自己。” 夏月瑶点点头,声音平稳:“嗯,知道了。你们也保重。”

过安检的队伍缓缓移动。轮到夏月瑶时,她将行李箱放上传送带,然后,习惯性地将背上的帆布包也取下,准备放入安检筐。就在包即将离开肩膀的瞬间,她的动作几不可察地停顿了零点一秒。指尖在粗糙的帆布表面轻轻划过。然后,她神色如常地将包放入筐中,推入X光机。

传送带缓缓移动。安检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包内的物品轮廓:笔记本电脑、证件夹、几本书籍的棱角…以及,在包的最底层,一个折叠得方方正正的、密度略高的长方形物体——那是那张海报。

安检员的目光扫过屏幕,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帆布包顺利通过。

夏月瑶拿起包,重新背好。帆布粗糙的质感摩擦着她的肩膀,带着熟悉的温度。她没有回头,径直穿过那道象征着离别与未知的安检门。门后,是通往登机口的漫长通道,灯火通明,延伸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广播里传来登机的提示音,标准而冰冷。她抬步向前走去,步伐稳定,背脊挺直如初。只是,在她微微抿紧的唇线深处,在她那双映照着机场冷白色灯光的、深不见底的瞳眸最深处,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平静无波?那张被X光透视过、却依旧固执地躺在帆布包底层的海报,是否会成为跨越重洋后,在新西兰清冷的月光下,悄然叩击她心门的最后一声来自珞珈山的回响?

飞机巨大的引擎轰鸣着,挣脱地心引力,冲上云霄。舷窗外,武汉的轮廓越来越小,最终被云层彻底覆盖。夏月瑶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机舱内引擎的噪音形成一种奇异的白噪音。她仿佛又回到了模拟法庭那聚光灯下,法袍加身,光芒内蕴。只是这一次,她奔赴的,是一个更大、更陌生、也或许更能让她看清自己内心的舞台。

而珞珈山的一切,连同那个被刻意冰封的名字,都被留在了云层之下,留在了那个装着旧日印记的帆布包里,等待着时间,或者命运,给出最终的答案。她的故事,将在南太平洋的风中,继续书写。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