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深空征程》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末世小说,作者“陆雪孤菊”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本书的主角陆珵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总字数98082字,热爱阅读的你,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
深空征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方舟号轨道舱的全息投影室里,华天的手指悬在半空,看着眼前缓缓旋转的飞船三维模型 。
这是设计团队历经三年、修改 17 版后,终于接近定稿的 “星舟号” 星际载体雏形。
从改造第 2 年的 “核心舱 + 4 扩展舱” 方案,到第 3 年新增 8 个旋转重力舱、4 个辅助飞船,每一处调整都藏着无数次的参数计算与机器人建模验证。
“陆指挥,您再看这版,所有参数都贴合火星资源现状,也预留了 10 万人的生存空间。”
华天按下操控键,模型瞬间拆解,露出内部密密麻麻的功能模块,“从动力到生态,从登陆舰库到娱乐设施,我们都做了反复推演。”
陆珵走上前,指尖触碰全息模型的 “主船体” 部分,屏幕立即弹出设计日志 —— 最早的版本里,主船体仅规划 6.8 公里,动力区只装 1 套大型核聚变反应堆,连重力装置都还是 “待研发” 状态。
动力系统的调整更曲折。最初设计 8 套小型核聚变反应堆作为主推力,结果 15 台 “动力测试机器人” 在模拟舱里连续运行 72 小时后,发现推力仅能支撑飞船达到 0.05 倍光速,要抵达比邻星需要 84 年 —— 远超过人类生命周期。
“我们把主推力换成 2 套‘泰坦级’大型核聚变反应堆,单台输出功率 1.2×10¹⁵瓦,再搭配 16 套‘蜂鸟级’小型核聚变调向装置,才把最高速度提至 0.1 倍光速。”
陈磊说道,他手里拿着动力系统的参数表,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 23 次测试失败的数据。
就连飞船的外形尺寸,也是反复权衡的结果。
最终定版的 “星舟号” 主船体总长 8.2 公里,直径 800 米,呈 “纺锤形”—— 前端尖细(减少星际尘埃阻力),中部粗壮(容纳核心功能区),后端宽扁(安装主动力装置)。
8 个旋转重力舱均匀分布在主船体外侧(前后各 4 个),每个重力舱直径 150 米,长 300 米,通过 3 条直径 20 米的伸缩通道与主船体连接;4 个辅助飞船(代号 “伴星”)呈正四面体分布在主船体四周,每个长 1 公里,直径 200 米,内部有效长度 200 米。
“这个尺寸既考虑了火星现有材料的承重极限(钛合金桁架最大跨度 800 米),也预留了未来加装模块的空间。” 爱丽丝补充道,她身后的屏幕上,正显示着机器人对船体结构的应力模拟 —— 红色预警区域已从最初的 12 处缩减至 0 处。
“星舟号” 整体呈 “纺锤形 + 外置模块” 结构。
主船体总长 8.2 公里,前端最细处直径 300 米是导航与探测器发射区,中部最粗处直径 800 米是核心功能区,后端直径 600 米是主动力区;
船体外壳为 1500 毫米厚的 “钛合金 – 玄武岩复合装甲”,外层喷涂 20 毫米硅基抗辐射涂层,能抵御直径 100 厘米以下的星际碎片撞击。
旋转重力舱一共8 个,单个长 300 米,直径 150 米,舱体壁厚 3000 毫米的钛合金材质;相邻重力舱间距 800 米,通过伸缩通道与主船体连接,通道内设有紧急隔离门,遇故障可 10 秒内关闭。
另外还设置了辅助飞船分别是伴星 1-4 号。每个长 1 公里,直径 200 米,前端为探测模块,中部为物资舱,后端为辅助动力舱;与主船体的距离保持 10 公里,通过量子通讯同步航行参数。
同时还设有无人探测器。共 3 组,每组 3 艘,单艘长 5 米,直径 1 米,呈 “箭头形”。
分别部署在主飞船前方 100 万公里、300 万公里、500 万公里处,通过激光信号传输数据,续航时间可达 10 年。
飞船内部分为动力区与生活功能区。
主船体 8.2 公里的长度中,动力区占 2.2 公里,生活功能区占 6 公里。
动力区核心为 “2 主 + 16 辅” 核聚变系统,是飞船的 “心脏”。
主动力装置:2 套 “泰坦级” 大型核聚变反应堆,并排安装在动力区最后端。
单台体积长 400 米、宽 200 米、高 150 米,采用氦 – 3 与氘作为燃料。反应堆外侧包裹 10 米厚的铅合金屏蔽层,防止辐射泄漏。
冷却系统采用 “火星地下水循环 + 散热鳍片” 组合,散热鳍片延伸至船体外侧,呈 “放射状” 排列,总面积达 10 万平方米,可快速将热量导出。
辅助动力是16 套 “蜂鸟级” 小型核聚变反应堆。
均匀分布在主船体外侧。
单台体积长 50 米、宽 30 米、高 20 米,输出功率为 “泰坦级” 的 1/20;其中 8 套朝向前方,用于减速与横向调整。
8 套朝向后方,可通过单独启动或组合启动改变飞船航向,通过推力差实现转向,响应时间不超过 3 秒。
此外还设置了燃料储备区:位于动力区前端0-1.2 公里处,分为 2 个燃料罐(氦 – 3 罐与氘罐),每个罐长 600 米、直径 100 米,可储存氦 – 3 5000 吨、氘 10000 吨。
燃料罐采用 “双层真空保温” 设计,温度控制在 – 269℃,防止燃料挥发;罐体内安装 10 台 “燃料输送机器人”,可实时监测燃料余量,并自动调节输送速率。
生活功能区按 “核心保障 – 居住 – 公共服务” 三层布局,完全按 10 万人长期生存设计,目前先满足 13073 人的需求,预留 87% 的空间待后续填充。
核心保障层负责食物、水、氧气的生产与循环,是飞船的 “生命线”。
生态舱有3 个,各长 600 米,直径 500 米。呈 “圆柱形”,沿主船体轴线排列,分别为 “植物舱”“动物舱”“微生物舱”:
植物舱内部采用 “垂直分层种植”,共 100 层种植架,每层高 3 米,种植矮化主农作物(占 60%)、生菜(20%)、螺旋藻(20%)。
主作物采用 “光周期调控”(人工光源模拟地球白天 12 小时、黑夜 12 小时),单个植物舱年产能 1.2 万吨小麦,3 个舱可满足 10 万人日均 500 克主食的需求。
螺旋藻养殖在透明管道中,通过光合作用产氧,单个植物舱每小时产氧 10 万立方米,3 个舱可满足 10 万人每小时的氧气消耗,多余氧气储存在应急氧气罐中。
动物舱分别分为 “农禽类养殖区” 与 “鱼类养殖区”,采用 “麦麸 + 植物秸秆” 饲料,年产能 500 吨。
鱼类区养殖罗非鱼(生长快、耐低氧),共 100 个养殖池,每个池长 20 米、宽 10 米、深 2 米,年产鱼 300 吨;动物舱的粪便与残饵通过管道输送至微生物舱,经分解后转化为植物肥料,形成 “植物 – 动物 – 微生物” 闭环循环。
微生物舱是安装 500 台 “废物处理反应器”,将生活废水、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转化为有机肥料与清洁水;反应器内的微生物菌种来自火星本地改良菌株,可在低重力环境下高效工作,处理效率达每小时 1000 吨废物。
水资源储备与净化区位于生态舱旁,设 10 个储水罐(每个长 40 米、直径 20 米,储水量 5000 吨),总储水量 5 万吨,可满足 10 万人 50 天的应急用水。
净化系统采用 “反渗透膜 + 离子交换树脂”,生活废水经处理后,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电阻率≥15 兆欧・厘米。同时预留 “星际取水接口”,未来若遇到含水小行星,可通过辅助飞船采集水资源补充。
氧气储备与应急制氧区在生态舱顶部(4.0-4.2 公里处)设 20 个应急氧气罐(每个长 30 米、直径 10 米,储氧量 1 万立方米),总储氧量 20 万立方米,可满足 10 万人 4 小时的应急供氧。
应急制氧机采用 “电解水制氧” 技术,共 50 台,每台每小时产氧 100 立方米,若生态舱出现故障,可立即启动补充氧气。
居住层以 8 个外置旋转重力舱为核心,搭配主船体内部的临时居住区,满足 10 万人的居住需求:
旋转重力舱每个重力舱按 “同心圆” 布局,分为 3 层:
内层设有公共服务层,设医疗站、超市、儿童乐园;内层旋转速度最慢,重力约 0.4 倍地球重力,适合老人与儿童活动。
中层是居住层,共 1250 套居住单元,每套面积 30 平方米,配备折叠床、独立卫浴、个人储物间;中层旋转速度中等,重力约 0.6 倍地球重力,适合成年人居住,可减少长期失重导致的肌肉萎缩与骨质疏松。
外层是休闲层,设健身房、图书馆、电影院;外层旋转速度最快,重力约 0.8 倍地球重力,适合运动与休闲。
重力调节通过电机驱动重力舱绕主船体旋转,利用离心力产生模拟重力;
舱体内部安装 “重力传感器”,可实时监测重力值,若出现偏差,机器人会自动调整电机转速;伸缩通道与主船体连接处在旋转时保持 “同步角速度”,确保人员进出安全,通道内设有 “重力过渡区”,避免人员因重力突变头晕。
主船体居住区位于主船体 4.2-5.2 公里处,为 “模块化舱室”,每套面积 20 平方米,适合短期居住
公共服务与登陆舰库区包含登陆舰库、科研区、娱乐区与应急避难区,满足飞船的多功能需求:
登陆舰库呈 “多层立体车库” 设计,共 3 层,每层高 20 米,可存放 150 艘 “开拓者 -Ⅵ” 型登陆舰;库内安装 50 台 “机械臂起重机”(最大起重量 50 吨),可自动将登陆舰从停放位转移至发射口。
发射口设在船体外侧,共 10 个,每个直径 15 米,配备 “电磁弹射装置”,可将登陆舰以 1.5 公里 / 秒的速度弹射出去;
库内还设 20 个 “登陆舰维修舱”,配备 3D 打印机与维修机器人,可修复登陆舰的轻微损伤。
开拓者 -Ⅵ” 型登陆舰细节:长 30 米,宽 12 米,高 8 米,外形呈 “梭子形”;船体采用轻量化钛合金材质,空重 15 吨,最大载重 20 吨;动力系统为 1 套小型核聚变推进器(输出功率 1×10¹² 瓦),最大速度 0.01 倍光速,续航里程 1000 万公里,可满足行星表面登陆与返回飞船的需求;内部布局分为 3 部分:
驾驶舱配备 2 名驾驶员,安装全息导航仪、大气探测器、着陆缓冲系统,可在无地面引导的情况下自动着陆(精度误差≤100 米)。
载员舱设 20 个折叠座椅,座椅配备安全带与生命维持系统,舱内安装温度控制系统与压力调节系统。
货舱采用 “可拆卸货柜” 设计,货柜可快速装卸,支持运输物资或采集样本;货舱内安装称重传感器,实时监测载重,避免超载影响飞行安全。
科研与娱乐区(7.2-8.0 公里处,长 800 米):
科研区设 5 个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天文观测室、行星地质实验室、生态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配备先进设备(如电子显微镜、光谱分析仪、超级计算机),可开展星际科学研究;实验室由 10 台科研机器人辅助,可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数据实时传输至飞船数据库。
娱乐区设 “虚拟实景馆”2 个,面积各 1000 平方米,采用全息技术模拟地球场景,如森林、海洋、草原,人员可佩戴体感设备体验 “回归地球” 的感觉、“文化中心”1 个,面积 2000 平方米,举办音乐会、画展、演讲等活动,保留人类文化传承、“游戏厅”1 个,面积 500 平方米,提供重力适应游戏,如低重力篮球、虚拟赛车。
应急避难区设 100 个避难舱,每个可容纳 100 人。避难舱采用 “防辐射、防冲击” 设计,壁厚 1 米(铅合金 + 复合材料),可抵御直径 1 米的碎片撞击;每个避难舱配备独立的氧气系统,储氧量 1000 立方米、食物储备压缩饼干 500 公斤、通讯设备可与飞船指挥中心直接联系;避难舱之间通过应急通道连接,通道内设有应急照明与指示标志,确保人员快速转移。
华天按下 “细节展示” 键,模型立即放大,露出生态舱里层层叠叠的种植架,小麦的叶片在人工光源下泛着绿光;
旋转重力舱内,人们在健身房跑步,在图书馆阅读,儿童在乐园里欢笑;
登陆舰库里,150 艘登陆舰整齐排列,机械臂正将一艘登陆舰转移到发射口;动力区的核聚变反应堆平稳运行,散热鳍片在虚拟的星空中折射出淡蓝色的光。
“动力区 2.2 公里,功能区 6 公里,8 个重力舱 10 万人容量,150 艘登陆舰,4 个辅助飞船,最高速度 0.1 倍光速,平时 0.07 倍光速……”
陆珵轻声念出参数,手指划过模型的 “预留改进区”—— 动力区预留了 2 套反应堆的安装位,生态舱预留了扩展接口,重力舱可升级旋转电机以提升重力值,辅助飞船可改装为科研舱。
“很好,”
他转过身,对设计团队说,“这不仅是一艘飞船,更是人类文明的延续。”
全息投影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华天、爱丽丝、陈磊、索菲亚……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师,三年来为了同一个目标日夜奋战,此刻终于看到了成果。“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陆珵突然想起什么,“机器人生产线已经修复,多久能开始飞船的实体建造?”
“三个月内,我们就能用火星的钛合金板材制作第一根船体桁架。”
爱丽丝回答道,她的眼里闪着光,“有了这个模型,有了机器人的协助,我们一定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建造。”
陆珵点点头,再次望向 “星舟号” 模型 —— 它不再是一堆冰冷的参数,而是承载着人类希望的 “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