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抗日之飞虎旗》由南派的神所撰写,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也是一部良心抗战谍战著作,内容不拖泥带水,全篇都是看点,很多人被里面的主角俞程所吸引,目前抗日之飞虎旗这本书写了110689字,连载。
抗日之飞虎旗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七十四军的残部在晨曦中抵达南京城外。疲惫的士兵们拖着沉重的脚步,军装破烂不堪,许多人身上还带着干涸的血迹。俞济时走在队伍最前面,他的背上伤口已经简单处理过,但每走一步仍然会带来刺痛。
南京城墙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城头上飘扬的青天白日旗让士兵们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然而越靠近城门,俞济时的心情就越发沉重。他知道,按照历史进程,这座城市即将面临一场浩劫。
“军座,前面就是南京了。”张铁柱的声音带着疲惫,但也有一丝欣慰。
俞济时点点头,转身对身后的部队喊道:”全体注意,整理军容!我们是中国军人,不能让老百姓看到我们狼狈的样子!”
命令传达下去,士兵们纷纷停下脚步,尽力整理着破烂的军装。有人用衣袖擦拭脸上的硝烟,有人把歪斜的钢盔扶正。虽然衣衫褴褛,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尊严。
当部队来到城门口时,一群军官已经在那里等候。为首的是南京卫戍司令部的参谋长,他快步走上前来,向俞济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俞军长,辛苦了!司令部已经为贵军安排了休整区域。”
俞济时回礼后问道:”现在城防情况如何?”
参谋长的脸色顿时凝重起来:”情况很不乐观。紫金山、雨花台等外围阵地都已经失守,小鬼子正在向城墙推进。司令部希望贵军能够在休整后,立即投入城防作战。”
这个要求让俞济时身后的军官们都皱起了眉头。部队刚刚经历苦战,伤亡惨重,急需休整补充。
俞济时沉默片刻,说:”我们需要时间休整和补充兵员弹药。”
“这个自然。”参谋长连忙说,”司令部已经为贵军准备了补给,新的兵员也在调配中。请随我来。”
在参谋长的带领下,第七十四军进入了南京城。街道两旁的市民纷纷驻足,用复杂的目光看着这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部队。有人眼中带着敬意,有人则是忧虑和恐惧。
分配给第七十四军的休整区域在城西的一片民宅区。这里的居民大多已经撤离,空出的房屋正好可以用来安置部队。
俞济时立即下令各部队安顿下来,伤员送往野战医院,其余人员抓紧时间休息。他自己则带着主要军官前往卫戍司令部参加作战会议。
司令部设在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大楼内。当俞济时走进会议室时,发现里面已经坐满了各部队的指挥官。第88师师长孙元良、第87师师长王敬久等人都已经到了。
主持会议的是卫戍司令唐生智。他见到俞济时,立即起身相迎:”俞军长来得正好,第七十四军在淳化镇打得很英勇,为南京布防争取了宝贵时间。”
俞济时简单客套几句后,在指定的位置坐下。他注意到会议室里的气氛十分凝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唐生智回到主位,开始介绍当前的战况:”诸位,情况十分危急。小鬼子已经突破所有外围防线,现在正从东、南两个方向向城墙推进。我们的任务是死守南京,为政府机构和市民撤离争取时间。”
他走到巨大的南京城防地图前,开始分配防守任务。当轮到第七十四军时,唐生智的目光落在俞济时身上。
“俞军长,第七十四军负责防守中华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这段城墙相对完整,但也是小鬼子主攻方向之一。”
俞济时站起身:”司令,第七十四军刚刚经历苦战,兵力不足三千,而且缺乏重武器。如果要防守这么长的战线,需要补充兵员和装备。”
“这个已经安排好了。”唐生智说,”从湖北调来的补充团已经到达,约两千人。另外,军需处会为贵军补充一批武器弹药。”
会议结束后,俞济时立即赶回部队驻地。他召集所有团级以上军官,传达作战任务。
“我们的防守区域是从中华门到水西门,全长约三公里。”俞济时在地图上画出防守区域,”这段城墙高约二十米,厚度约十米,相对易守难攻。但是我们的兵力严重不足。”
王耀武皱眉道:”就算加上补充团,我们也只有五千人。要防守三公里的城墙,平均每米还不到两个人。”
“所以必须合理配置兵力。”俞济时说,”我决定采取重点防守策略。在几个可能的主攻方向布置重兵,其他地段只留少量警戒部队。”
他详细分配了各部队的任务:51师负责中华门至集庆门段,58师负责集庆门至水西门段,新来的补充团作为预备队。军直属部队负责城墙下的街垒工事。
任务分配完毕后,俞济时立即带领各部队指挥官前往防守区域实地勘察。
中华门是南京城南的主要城门之一,城墙在这里有一个突出的瓮城结构,易守难攻。但俞济时注意到,城门附近的民居很多,这既可以为守军提供掩护,也可能被鬼子利用来接近城墙。
“要把城门附近的民居全部清理掉,制造一片开阔地。”俞济时对工兵营长陈国栋说,”在开阔地上设置障碍物和雷区。”
陈国栋立即记录下命令:”是,我马上安排工兵作业。”
沿着城墙向西走,俞济时仔细检查每一段城墙的状况。在集庆门附近,他发现有一段城墙因为年久失修,出现了裂缝。
“这段城墙需要加固。”他对58师副师长何凌霄说,”用沙袋和圆木在城墙内侧搭建支撑结构。”
何凌霄点头:”我这就安排人手。”
当来到水西门时,俞济时注意到这里的城墙相对较低,而且城外有一条小河,这可能会被鬼子利用来接近城墙。
“在河对岸设置前沿阵地。”俞济时做出决定,”派一个连的兵力驻守,迟滞鬼子的进攻速度。”
张灵甫主动请缨:”这个任务交给我吧,301团可以派出一个加强连。”
俞济时考虑了一下,摇摇头:”你的腿伤还没好,不适合执行这种任务。”他转向李振华,”李营长,你带直属营去河对岸建立前沿阵地。”
“是!”李振华立即领命。
勘察完防守区域后,俞济时回到临时军部,开始制定详细的防守计划。他根据城墙的特点,设计了一套立体防御体系。
“在城墙上布置主要火力点,用重机枪和迫击炮控制远方。”他向军官们解释,”在城墙中段设置步兵阵地,用步枪和轻机枪打击中距离目标。在城墙脚下布置最后的防线,准备与登城的鬼子进行近战。”
他还特别强调了各部队之间的配合:”要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确保每个阵地都能及时获得支援。”
就在俞济时部署防守的同时,补充团的士兵也到达了。这些新兵大多来自湖北,年纪很轻,很多人甚至还没有打过枪。
俞济时亲自检阅了补充团。他看到这些年轻士兵虽然士气高昂,但军事素养明显不足。
“把这些新兵打散分配到各部队。”俞济时对王耀武说,”每个老兵带两三个新兵,在战斗中传授经验。”
王耀武有些担忧:”这样会不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短时间内可能会,但从长远看,这是最快让新兵成长的方法。”俞济时说,”而且,老兵的经验需要传承下去。”
安排完新兵分配,俞济时又来到军需处领取补充的武器装备。然而领到的物资远远低于预期。
“只有这些?”俞济时看着面前寥寥无几的武器箱子,眉头紧锁。
军需官无奈地说:”俞军长,现在各部队都在要补给,库存已经见底了。这些还是司令部特别批示给第七十四军的。”
俞济时清点了一下物资:两百支步枪、十挺轻机枪、五万发子弹、五百枚手榴弹。这对于一支要防守三公里战线的部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看来我们还是要靠从鬼子那里缴获。”俞济时苦笑着对陈式正说。
回到军部后,俞济时立即召集各部队主官,通报了补给情况。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的弹药严重不足。”俞济时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军官,”所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要特别强调节约弹药。没有把握不要开枪,尽量放近了打。”
他还特别强调:”要教会新兵这个原则。他们往往一紧张就会乱开枪。”
军官们纷纷表示明白。这时,通讯营长王继明送来一份最新情报:小鬼子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南京近郊,预计明天就会发起进攻。
“来得真快。”俞济时深吸一口气,”命令各部,今晚必须完成所有战斗准备。明天,我们将面临更残酷的战斗。”
夜幕降临,南京城墙上一片忙碌。士兵们在军官的指挥下,紧张地进行着最后的战前准备。
在中华门段,王耀武亲自监督工事加固。他命令士兵们把民居的门板、家具都拆下来,用来加固城防工事。
“把这些门板立在城垛后面,可以防流弹。”王耀武对士兵们说,”桌子椅子拆了当柴火,晚上取暖用。”
在集庆门段,何凌霄组织士兵在城墙上堆放滚石和擂木。这些都是古老的城防手段,但在弹药匮乏的情况下,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把这些石头堆在城垛边,等鬼子爬城墙时推下去。”何凌霄示范着动作,”注意时机,要等他们爬到一半再推。”
在水西门外的前沿阵地,李振华带着直属营的士兵们紧张地挖掘工事。这里的土地因为靠近河边,十分泥泞,挖掘工作很困难。
“营长,这样挖下去,到天亮也挖不好工事啊。”一个士兵抱怨道。
李振华抹了把汗:”挖多少算多少。重要的是要在河对岸建立一个支撑点,不能轻易让鬼子过河。”
在军部,俞济时也没有休息。他正在与参谋们最后确认防守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各部队的通讯线路都测试过了吗?”他问王继明。
“已经测试完毕,所有线路都畅通。”王继明回答,”另外,我们在城墙上建立了观察哨,可以及时发现鬼子的动向。”
俞济时点点头,又转向苏婉清:”野战医院准备得怎么样了?”
苏婉清的表情很凝重:”药品严重不足,特别是麻醉药和消炎药。如果伤员太多,我们可能无法及时救治。”
这个问题俞济时也无法解决,他只能沉默以对。
深夜,俞济时再次登上城墙巡视。寒冷的夜风中,士兵们蜷缩在工事里,互相依靠着取暖。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都活不过明天的战斗,但这个念头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士气。
在一个机枪阵地,俞济时看到几个士兵正在保养武器。一个年轻士兵认真地擦拭着机枪的每一个零件,旁边的老兵不时指点几句。
“怕吗?”俞济时间那个年轻士兵。
年轻士兵抬起头,露出一张稚气未脱的脸:”报告军座,有点怕。但是想到死在淳化镇的战友,就不怕了。”
俞济时拍拍他的肩膀:”好好打,活着回去见爹娘。”
巡视完城墙,俞济时回到军部。他知道,今晚可能是很多士兵的最后一夜,但他不能允许自己感伤。作为指挥官,他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
他坐在桌前,开始给各部队撰写最后的作战指示。在指示中,他特别强调要爱护士兵的生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我们的任务是拖延时间,不是与阵地共存亡。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后,可以适时撤退。”
写完指示,天色已经微亮。俞济时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身体。背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痛苦。
他走出军部,再次登上城墙。东方的天际已经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这一天,注定将被鲜血染红。
“军座,鬼子开始行动了。”观察哨的报告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俞济时举起望远镜,看到远处的地平线上,鬼子的部队正在集结。坦克、炮兵、步兵,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
他放下望远镜,深吸一口气,然后对身边的通讯兵说:”通知各部,准备战斗。”
命令迅速传遍整个防线。士兵们进入战斗位置,检查武器,准备弹药。城墙上一片肃杀的气氛。
俞济时站在中华门的城楼上,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鬼子的动向。他看到鬼子的炮兵正在建立阵地,步兵则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前推进。
“命令炮兵,等鬼子进入射程后再开火。”俞济时下令,”不要暴露我们的炮兵位置。”
上午七点,鬼子的炮击开始了。密集的炮弹呼啸着落在城墙上,爆炸声震耳欲聋。城墙在炮火中颤抖,碎石四处飞溅。
士兵们躲在城垛后面,忍受着炮火的煎熬。不时有炮弹直接命中城墙,造成守军伤亡。
炮击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当炮火开始延伸时,俞济时知道,鬼子的步兵要冲锋了。
“进入阵地!准备战斗!”军官们的呼喊声在城墙上回荡。
士兵们迅速从掩体中钻出,进入射击位置。他们抖落身上的尘土,检查武器,准备迎接鬼子的进攻。
很快,鬼子的步兵出现在视野中。他们以中队为单位,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城墙推进。最前面的鬼子已经进入护城河范围。
“放近了打!”俞济时通过电话向各部队下达命令,”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开火!”
城墙上一片寂静,只有鬼子进攻的脚步声和坦克的轰鸣声。这种反常的安静让进攻的鬼子有些犹豫,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当最前面的鬼子距离城墙只有一百米时,俞济时终于下令:”打!”
刹那间,城墙上喷吐出无数火舌。重机枪的连射声、轻机枪的点射声、步枪的齐射声交织在一起,瞬间放倒了第一波鬼子。
但今天的鬼子异常顽强,后面的部队立即趴下还击。他们的机枪手很快找到合适位置,开始压制守军火力。坦克也开始向城墙开炮。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鬼子凭借兵力优势,不断向城墙施加压力。最危险的时候,已经有鬼子冲到了城墙脚下,开始架设云梯。
“滚石!擂木!”军官们大声呼喊。
士兵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和圆木推下城墙,砸向正在攀爬的鬼子。惨叫声此起彼伏,但后面的鬼子仍然前仆后继。
在水西门外的前沿阵地,战斗更加惨烈。李振华带领的直属营面对的是鬼子一个完整联队的进攻。
“营长,子弹不多了!”一个士兵大声喊道。
李振华看了看所剩无几的弹药,咬牙下令:”上刺刀!准备白刃战!”
当鬼子再次冲上来时,守军士兵挺着刺刀迎了上去。双方在泥泞的河岸上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李振华亲自挥舞着大刀冲在最前面,连续砍倒了三个鬼子。但他的左臂也被鬼子的刺刀划伤,鲜血直流。
“营长,你受伤了!”一个士兵惊呼。
“没事!继续杀!”李振华毫不在意,继续向前冲杀。
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直属营终于打退了鬼子的这次进攻。但全营也伤亡过半,弹药几乎耗尽。
李振华看着满地的尸体,知道这个前沿阵地已经守不住了。他下令:”全体撤退,退回城墙!”
在守军的掩护下,残余的直属营士兵顺利撤回城墙。李振华是最后一个撤退的,他的身上又添了几处新伤。
与此同时,在中华门段,战斗也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鬼子集中兵力猛攻城门,企图从这里打开突破口。
“不能让鬼子炸开城门!”王耀武亲自带领警卫连守在城门后,”就是用身体挡,也要挡住鬼子!”
几个鬼子工兵冒着枪林弹雨冲到城门前,准备安放炸药。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城墙上的守军集中火力,把这几个鬼子全部击毙。
战斗持续到中午,鬼子的攻势才暂时停止。城墙上到处都是尸体和伤员,医护兵忙碌地进行抢救。
俞济时巡视了整个防线。他看到士兵们虽然疲惫,但士气依然高昂。在一个掩体里,几个伤员简单包扎后,又拿起了武器。
“军座,统计结果出来了。”陈式正找到俞济时,脸色凝重,”上午的战斗,我们伤亡了八百多人,弹药消耗很大。照这个速度,可能撑不过明天。”
俞济时沉默片刻,问:”鬼子的情况怎么样?”
“估计伤亡在一千五百人左右。但是他们的兵力是我们的数倍,这样的交换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