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格格
一个精彩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二、诗惊未央,初遇才女

汉武帝刘彻离开后许久,刘据依然僵立在原地,后背的冷汗被殿内微凉的空气一激,带来一阵寒颤。他缓缓走回床榻边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身下冰凉的丝绸。

“改良版推恩令”…他刚才竟然对着汉武帝说出了那样一番话!事后想来,简直是胆大包天。那些“股份制”、“赎买”的概念,在这个时代是何等的异端邪说?若是皇帝一个不顺心,认定他妖言惑众,此刻他的人头恐怕已经不在脖子上了。

万幸,汉武帝似乎并没有动怒,反而流露出了一丝…兴趣?

这究竟是福是祸?

刘据揉了揉依旧隐隐作痛的额角,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分析。汉武帝是何等人物?雄才大略,同时也刚愎自用,多疑刻薄。他能够采纳主父偃推恩令这等阳谋,其政治手腕和眼光绝非寻常。自己那番话,虽然新奇,甚至有些离经叛道,但核心目的与推恩令一致——削弱诸侯,加强集权,只是手段更温和,更注重“利诱”而非纯粹“势压”。或许,正是这一点“温和”与“新奇”,暂时契合了皇帝内心深处某种不为人知的考量,或是…对太子“仁弱”形象的一种另类补充?

无论如何,第一关算是险之又险地渡过了。但这绝非意味着安全,反而可能将他推向更危险的境地。他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不再是那个可以躲在卫青、霍去病羽翼之下,只需仁厚贤德即可的太子。从现在起,他必须步步为营,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殿下,”先前那个内侍的声音再次在殿门外响起,带着小心翼翼,“卫皇后遣人送来参汤,嘱咐殿下定神安眠。”

母后…卫子夫。

刘据心中一暖,同时也升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根据历史,这位善良果敢的皇后最终也未能逃脱巫蛊之祸的牵连,自尽而亡。如今,他成了她的儿子…

“送进来吧。”他收敛心神,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

一名身着宫装的侍女低着头,捧着一个精致的漆盒进来,将一碗犹自冒着热气的参汤放在榻边的小几上,又无声地退了出去。

刘据没有立刻去动那碗汤。他需要理清思路。元狩四年…如果记忆没错,这是霍去病生命中最后的辉煌之年,也是大汉对匈奴战略的一个关键节点。卫青虽然还在,但健康状况恐怕已经开始下滑。朝堂之上,桑弘羊正大力推行他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为武帝的战争机器输血…

而他,一个空有现代知识灵魂,却无丝毫实权的太子,该如何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立足,甚至…改变那既定的悲剧命运?

直接插手军事?那是找死。霍去病、卫青这两位军神在世,哪有他置喙的余地。贸然提出超越时代的技术?更可能被当作妖怪烧掉。

经济…或许是一个切入点。桑弘羊的政策虽然能快速聚敛财富,但弊端同样明显,民间怨声载道。自己那些来自现代的、粗浅的金融和经济观念,如果能与桑弘羊的实务相结合,或许能走出一条不同的路?但前提是,必须获得桑弘羊的认可,或者至少,引起他的注意。

还有…权力。太子的名分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他必须有自己的势力,真正忠于他,而非仅仅忠于“太子”这个名分的人。舅舅卫青和表弟霍去病自然是最大的倚仗,但他们的忠诚更多是对汉室,对皇帝,以及那份血缘亲情。他需要更多…

思绪纷乱如麻。不知过了多久,殿外天色已然微亮。他几乎一夜未眠。

接下来的几日,刘据称病没有上朝,一方面是需要时间消化记忆,适应身份,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观察风向。汉武帝没有再召见他,但赏赐了不少药材补品,态度似乎一如既往,甚至比以往更显“关怀”。这让他稍稍安心,却又不敢完全放松。

他利用这段时间,仔细梳理了原主刘据的人际关系和朝中局势。太子妃史良娣温柔聪慧,是他的贤内助,但家族势力不显。卫青稳坐大司马之位,军权在握,但似乎因常年征战,身体确实有些抱恙,深居简出。霍去病则依旧锋芒毕露,是帝国最耀眼的将星,只是近来似乎也沉默了些。

这一日,天气晴好。刘据感觉“病体”稍愈,便决定到未央宫靠近沧池的一处园林散步,透透气,也希望能偶遇些什么——无论是人,还是信息。

初夏的园林,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沧池水波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和池畔的亭台楼阁。他摒退了大部分随从,只带着两个贴身内侍,沿着蜿蜒的石径缓步而行。微风吹拂,带来湿润的水汽和花草的清香,稍稍驱散了他心头的阴霾。

正行走间,忽听得前方一座临水的“兰台”之上,传来一阵清越的吟诵声,间或夹杂着几声赞叹。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刘据脚步一顿。这诗句…听着有些耳熟,似乎是《楚辞·少司命》里的句子?他下意识地循声望去。

只见兰台之上,聚集着七八个衣着华贵的年轻男女,看样子是些宗室子弟或高官子女在此聚会。其中一人刚刚吟诵完毕,正自得地接受着同伴的恭维。

“司马小姐不愧是‘大汉女诸生’,此句引用得恰到好处,意境悠远,令我辈叹服啊!”一个青年笑着奉承道。

被称作“司马小姐”的女子,约莫十六七岁年纪,穿着一身素雅的鹅黄色深衣,身姿窈窕,面容清丽,眉宇间带着一股书卷清气,显得娴静而端庄。她闻言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多言,目光沉静如水。

司马?女诸生?刘据心中一动。难道是…司马迁的姐姐,司马絮絮?那个在原设定中,满腹经纶,后来会成为他妃子之一的才女?

他正思忖间,那边又有人起哄:“光是品评古人诗句有何趣味?不若我等各自赋诗一首,以这沧池夏景为题,如何?”

众人纷纷附和。很快,便有人做出诗来,多是些辞藻华丽却意境平平的应景之作。轮到那司马絮絮时,她略一沉吟,朱唇轻启,吟道:“池光隐映菱花碧,日影浮动鳜鱼金。微风拂槛波心荡,疑是鲛人泪满襟。”

诗句清丽,画面感极强,尤其末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给夏日的池景平添了一抹幽怨色彩,确实比前面几首都高出一筹。众人又是一阵赞叹。

刘据在一旁听着,心中也不禁点头。这司马絮絮,确实才情不俗。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略显轻佻的声音响起:“司马姐姐好才情!不过,小弟近日偶得残句,苦于无法续全,不知姐姐能否指点一二?”说话的是一个锦衣青年,眼神带着几分挑衅,似乎是某个侯爵之子。

司马絮絮眉头微蹙,还是礼貌道:“公子请讲。”

那青年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我这残句是——‘人生在世不称意’。”

此句一出,场面微微一静。这起句苍凉悲慨,与眼前这夏日园林的闲适美景格格不入,续接的难度极大,既要意境相合,又需气势贯通,一个不好,便会狗尾续貂,沦为笑柄。这分明是有意为难了。

司马絮絮沉吟片刻,秀眉微颦,显然一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下句。

那锦衣青年脸上露出得意之色。

刘据站在不远处,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本不欲多事,但看到那司马絮羽困窘的模样,又想到她未来的身份,以及自己或许需要这类才女及其背后家族的支持,一个念头忽然冒了出来。

他知道一句诗,或许可以解此局。一句绝对不属于这个时代,却足以震撼全场的诗。

冲动之下,他向前迈了一步,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兰台之上每个人的耳中: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句出口,四下皆寂。

“人生在世不称意”,那份积郁的块垒,被“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旷达与超脱,瞬间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失意如何?不称意又如何?不如放下一切束缚,纵情山水,寻求内心的自由!那种睥睨尘世、追求精神独立的狂放与不羁,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在场每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贵族子弟心中。

这…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胸襟!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刘据身上。他今日穿着一身普通的月白色常服,并未标明身份,但气度沉静,面容清俊,站在那里,自有一股难以言喻的贵气。

司马絮絮猛地抬起头,一双秋水般的眸子熠熠生辉,紧紧盯在刘据脸上,那目光中充满了震惊、探寻,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激赏。她自幼饱读诗书,自负才情,却从未听过如此震撼人心的诗句!这绝非寻常士子能作出的!

那锦衣青年张了张嘴,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想要反驳,却发现在这两句诗面前,任何言辞都显得苍白无力。

“敢问…阁下是?”司马絮絮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率先开口问道。

刘据心中暗自松了口气,知道自己赌对了。他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回答,只是淡淡道:“偶有所感,贻笑大方了。” 说罢,对着众人微微颔首,便转身,沿着来路缓步离去,留下一个高深莫测的背影。

他不能久留,言多必失。这两句李白的诗,在这个时代造成的冲击力已经足够。剩下的,留给别人去揣测、去传播便好。

走出很远,他依然能感觉到,背后那道属于司马絮絮的、灼热而探究的目光,久久没有移开。

一阵微风吹过,沧池水波荡漾,搅碎了满池倒映的云影天光。

刘据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属于肖健的、算计的弧度。

未央宫的水,已经被他投下了第一颗石子。涟漪,正在缓缓荡开。

而他知道,这仅仅只是开始。桑弘羊那边,该如何接触?霍去病那里,又该如何维系甚至加深关系?还有那位对他心存疑虑的父皇…

路,还很长。

他抬头,望向未央宫前殿那巍峨的飞檐,目光渐渐变得坚定。

无论如何,他必须走下去。为了活下去,也为了身边这些他在乎,以及将在乎的人。

远处,似乎隐隐传来谒者宣召的声音,大概是朝会散了。

帝国的中枢,正在缓缓运转。而他,太子刘据,已然身在其中。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