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阳想到曾经家里的厨房是会烧豆腐的,他上辈子的娘给他细细解说过。
豆腐外面不是没的卖,也卖豆腐呢,但是知道配方的确是少数。
这年代,方子都是传家的,大多握在富贵人家家中。
若是普通人家得了,也是能靠着这个方子赚点银子。
谢安阳记得豆腐方子,也记得好像镇上应该是有个豆腐铺子的,他记得之前爹娘有买回家过。
他们如果打算做豆腐,那就是要跟镇上的铺子抢生意,那其实就要在村子附近叫卖。
谢安阳又思索了很久,觉得这个方子还是可行。
只要他真的能做出豆腐来,豆腐原料是黄豆,家家户户都会种上黄豆,他每日吃的豆饭里放的就是黄豆。
刨去成本,赚上些辛苦钱问题应该不大。
是他不想一下子暴富吗?是他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他现在先定一个小目标,能盖个稍微大点的茅草屋吧。
他这次首先找的是他爹,毕竟家里主事的还是他爹。
他只说是上次去书铺偶尔从书里瞧见的,想试试到底能不能真做出豆腐来。
谢大根一听觉得说不定还真能成,毕竟儿子的聪慧可是李夫子都夸奖的。
要是真能做出豆腐来,那岂不是以后又能多些收入?
此时已经是正月十三,头几日走完了亲戚,家里亲戚并不多。
谢安阳爷爷没有兄弟,再远一点的亲戚,虽说也去拜年,但总共没那么亲近。
至于王翠翠娘家,外公外婆对谢安阳不是不好。
但谢安阳还有两个舅舅,两个舅舅都有了媳妇儿,生了孩子,也是满满当当的一家子。
拜完年也没法留住,当日便回来了。
所以现在正是闲暇时间,谢大根也是乐意去折腾。
磨豆腐是需要石磨的,但是由于现在连方子到底能不能成都不是问题,暂且决定先用石臼研磨先试试水。
首先要准备好优质的大豆,并将其仔细地筛选和清洗干净,去除杂质与坏豆。
然后把洗净的大豆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让豆子充分吸水膨胀变软。
第二日谢大根叫上了闲在家中的谢二根,就开始干活。
倒入泡发好的大豆,加入一点清水,开始研磨豆子。
磨豆腐就是力气活,两个男人都值壮年,最不缺的就是力气。
谢安阳也难得放下书本,过来观摩。
他只见过石磨磨豆腐,也不知道这样石臼研磨出来的能一样不?
接下来就是过滤豆浆了,使用细纱布过滤掉豆渣,留下纯净的豆液。
这一步非常关键,如果过滤不彻底会影响到后续豆腐的口感和品质。
细纱布是平日的蒸笼布,过年期间刚好蒸过馒头,也算物尽其用。
把过滤后的豆浆倒入锅中加热煮沸,但要注意火候控制,避免煮糊锅底。
在煮豆浆的过程中,表面可能会出现浮沫,要用勺子及时撇去这些浮沫。
豆浆的香气飘散出来,王翠翠也来灶台前看热闹,与谢安阳并排坐着当监工。
豆浆煮的差不多了就停火,不再继续往灶炉里添柴火,让柴火慢慢烧尽。
之后便是让豆浆稍微冷却一下。
现在可以点卤了,卤水就是盐卤,慢慢往豆浆中加入盐水,同时轻轻搅拌使其均匀混合。
随着卤水的加入,豆浆逐渐凝固成豆花状。
谢安阳欣喜的看着这一切,这看来是成了,不枉费两人这一上午的努力。
等到豆花完全形成后,用勺子轻轻舀入铺好纱布的木盆中。
再盖上块板子施加适当压力,压出多余的水分。
这等待的时间又有点难熬,一家子都盼着这豆腐最终能够成型这样今日的饭食中还能加上一餐豆腐。
豆腐若是烧的好,吃起来跟肉也没差,王翠翠烧饭手艺不错,谢安阳对此还是有几分期待。
压了半个时辰就够了,拿起板子,解开纱布,里面俨然放着一块豆腐。
品相虽然不够齐整,那怎么说都是成功了的。
谢大根激动的抱起了谢安阳,谢安阳在他爹的怀里也是直乐。
谢大根此刻终于信了什么书中有那个什么黄金的话,送儿子去读书绝对是最正确的决定。
晚上一家人就吃上了豆腐,经过王翠翠的巧手,豆腐很美味。
轻轻咬上一口,那种独特的口感瞬间在口腔里蔓延开来,因为是纯手工打磨的,每一块都饱含着醇厚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吃过这顿晚饭,一家子就对能卖豆腐赚钱的事深信不疑。
谢大根趁着兴头上就跟谢二根讨论上了去哪儿弄块石磨来。
毕竟要是真打算出去卖豆腐,量大,靠他们两人用手研磨总是不是什么事。
谢二根学的是木匠,不是石匠,再者没有合适的工具,只能去买一块回家。
村里当然没有卖石磨的地方,家家户户里石磨又不是必需品,自然至少要去镇上才行。
再者做豆腐需要模具,自家吃样子丑了点当然不打紧,但是要出去卖的定然要弄得精致些。
这时候谢二根学的手艺又能派的上用场了,虽然不能雕花,但做点木格子还是信手拈来的。
谢安阳也要跟着去买石磨,虽然这天寒地冻的,昨日还下了场小雪。
但是不去不行,他怕要是爹和小叔没买到合适的磨盘,那简直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幸日日上学翻山越岭的,给他锻炼了不少的脚力。
那用来磨豆腐的石磨啊,可不能马虎对待。
首先,这石磨中间一定要留出一个小小的孔来。
把浸泡好的黄豆一点点地放进石磨里时,通过转动石磨,那些黄豆就会被碾压成细腻的豆浆。
而这个小孔就是让豆浆能够顺利流出来的通道。
再说这石磨本身的样子吧,也不是随便一块石头就能做成的。
它通常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上下两块石头相互配合着工作。
上面那块石头比较厚重一些,中间有个凹陷下去的地方,正好可以盛放黄豆和水。
下面那块石头相对薄一点,但也足够坚固,可以稳稳地支撑住上面的石头。
这两块石头的表面都需要经过精细的打磨处理,变得光滑无比。
这样才能保证在磨豆腐的时候不会有过多的阻力,让整个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这第一次去镇上,就是为了找能定制石磨的石匠。
因为虽然有别的地方需要用到石磨,但用来磨豆腐的还是少数,所以需要定制。
谢安阳还是第一次来镇上,没有县里的繁华。
说是城镇,倒不如说是大一点的村子。
两边有几家商铺,虽然还没出正月十五,但铺子却也三三两两的已经开门营业了。
石头器具的需求没有木头器具的需求大,所以并没有一家店铺专门是做石匠生意的。
谢二根在这镇上住了几年,倒是清楚些。
他知道一个做石雕的师傅,就是不知道师傅接不接这单子。
做石雕的并不在街边,毕竟这种冷门的生意。
更别说,师傅还兼职刻墓碑,毕竟这附近住的又不是大户人家,哪有人隔三差五的买石雕的。
东拐西拐了好几个巷子,镇上的地面也不过是平整点的土路。
不像是县里那样铺着青石板,比村里好上一些,但不多。
用谢安阳的话来讲,就是从猪圈到了马厩,好像改善了点。
到了石匠师傅的门前,还得由谢安阳出面将那要求一一细说了。
石匠师傅琢磨了半晌,说能做。
毕竟他连墓碑活都接,接个石磨活绰绰有余。
“那是你们出材料,还是我帮你们找材料?”
材料自然是大石头。
谢大根二人商量了下,首先这石头要有独特的形状,需要二人上山去找。
其次若真在山上找到了,谢家村离镇上还是有不远的距离,若是要把石头带到镇上说不定还要问谢阿福家租个牛车才行。
“若是我们出材料是什么价格?不出材料又是什么价格?”
谢安阳见他爹和小叔实在过于纠结,索性问出声。
“我这边包材料收你们一两银子,不包材料收八钱。”
二钱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
石磨至少经久耐用,花上一两银子好像也算是值得。
“那就劳烦师傅帮我们寻寻材料吧。”
谢大根最后拍板。
做个石磨石匠估计需要个十天的时间,先付了一钱银子的定金,就是一百文,等个十日再来取便是。
后又去了谢大根熟悉的那家杂货铺,买了些盐卤回家。
虽说家里的生意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但是谢安阳该上的学还是该上,读书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只要谢安阳把方子解释清楚,后面的事情其实就与他无关了,他爹和小叔就能把事情都处理好。
做豆腐的模具由谢二根承包了。
他学过木工,这又不是什么精细的东西,对谢二根的技术并没有什么考验。
十日时间一到,就要去镇上拿石磨回家了。
两兄弟商量一下,先去谢阿福家借牛车。
石磨又大又重,靠人力实在很难从镇上背回家中。
若是平时谢阿福家的牛车自然不外借,但最近还是农闲,也不下地干活,又不跑县里,想必还是能出借的。
谢阿福还给了两人亲情价,就收了十文银子,就让他家的老牛伙计跟着出去跑一趟。
要知道,去县里,一个人往返可是收了六文钱。
待得谢安阳下学回到家中,做豆腐的家伙儿事早已准备好了。
石磨就摆在院中,虽说这样子人家一来串门就能看到,但想必仅凭一个石磨,也猜不出什么豆腐方子。
此时还未开始春播,择日不如撞日。
做豆腐的事情需要新鲜,就打算明日凌晨起来做,只先把豆子浸泡起来。
第一次卖豆腐不敢做多,打算先试试水。
大家也商量了下,明日谢大根就在谢家村叫卖,而谢二根就去旁边近一些的桂花村里。
至于身怀六甲的王翠翠,就在家中歇着。
镇上的豆腐卖的是三文钱两大块,两文钱一大块。
本来谢大根也打算用这个价格卖,毕竟他们的豆腐对比县里,优势在于大家可以在家门口买到。
谢安阳想了想,就跟他爹和二叔商量。
明天算是第一天开业,来买豆腐的人,买两块送上那么一小块,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是。
谢大根想了想确实是这个理,豆腐反正都是自家豆子做的,无非就是少赚点钱。
王翠翠这时也想起来了:“等明儿个豆腐做出来,往村长家送点,也往辉堂叔那边送点,多亏他告知我们清溪村有个学堂,我们家大柱才能懂这么多。”
王翠翠的提议得到家里的一致认可,女子就是想的细致一点。
第二天清早,谢安阳还在睡梦中,谢大根兄弟就起床忙活起来。
磨豆子,煮豆浆,压豆腐。
早上还给谢安阳留了一份豆浆,这年头糖是珍贵食物,淡的豆浆喝也别有一番风味。
等日后村里的人都知晓他们家卖豆腐之后,那就不需要在村里里挑着担子售卖了。
想吃的人家自然会找到他家门前,家里有王翠翠看着,那日后两兄弟就能有人挑着去清溪村卖。
村子里的人也是第一次见有卖豆腐的,平时都得去镇上才能买到。
这豆腐不像肉食那么贵,但味道吃起来确实不算差,所以村里买个两块来尝尝鲜的很多。
两文钱一块,三文钱两块。
多是买两块的,然后又是送了一小块。
说是一小块,但也有买的豆腐一半大。
这白占的便宜,谁不喜欢。
对着谢大根更是说了不少的好话,说他真是照顾乡里了。
虽然谢大根也一再声明了,开业头几天送,后面可就不送了,乡民们也表示理解。
第一天做的豆腐少,到中午豆腐就卖光了。
村子里住的远些的人家谢大根甚至都没来得及顾及到,豆腐就被抢光了。
还有不少送出去的,实在是不多。
甚至还有些人赶来买没买到了,叫谢大根明日定要再做上来卖。
谢二根到下午也从桂花村回来了,他扁担挑的箩筐里,也是空空如也。
他回来也是一脸喜色,这可是都卖光了。
“桂花村的人叫我明日还去哩!”
谢二根一回来就忍不住的兴奋。
“咱村里人也有些没买到的。”
谢大根也是高兴的迎着弟弟进家门。
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开始算账。
谢大根收到手里的是50文,谢二根则只有45文。
谢二根走的远,就带了30块豆腐走,这样一算,刨去豆子的成本,大约到手是85文。
这已经让谢大根兄弟喜不自胜了,忙活个十几日,这石磨就赚回来了,这可是个长久的营生。
两兄弟虽然已经分家,但毕竟是亲兄弟,如今还住在一个屋子里。
因为方子是谢安阳看到的,所以谢大根本来说四六分,他们家六成,弟弟算四成。
谢二根怎么说都不愿意,虽然现在干活的就谢大根兄弟,大嫂虽然重活累活不干,但怎么说都是出力的。
最后谈下来算是三七分,这石磨就算作谢大根家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