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新的一本小说如坐针毡正在火热连载中,男女主朱长卿朱元璋的故事引人深思,主要讲述了:西北军相对来说实力相差一大截。因为西北已经稳定了下来,数年来从未出现犯边情况。似乎是不需要精兵悍将把守。而东察合台的铁鹞骑兵,是他们的传奇兵种。也是他们现役的最强部队。铁鹞子其实是西北区域的传统劲旅,…
《如坐针毡》免费试读第47章 西北战事突起
西北军相对来说实力相差一大截。
因为西北已经稳定了下来,数年来从未出现犯边情况。
似乎是不需要精兵悍将把守。
而东察合台的铁鹞骑兵,是他们的传奇兵种。
也是他们现役的最强部队。
铁鹞子其实是西北区域的传统劲旅,最早出现在几百年前西夏国。
在西夏的地理环境下,铁鹞骑兵有两大杀器,河西马和冷锻铠。
人马皆穿铠甲。
作战时,马队用铁索相连,士兵被绑在马上,三千人分为十队。
即便个别人战死,也不会影响团队冲锋进度。
这样的骑兵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噩梦。
大明西北军输给铁鹞骑兵也是情理之中。
徐辉祖上前一步,道:“陛下,竹筒里还有一封信。”
老朱连忙将竹筒倾倒,果然有封东察合台汗国国王黑的儿火者的亲笔信。
信里提出两个要求。
一是胡氏的葬礼要在东察合台举行。
二是老朱过去请灵。
请灵说白了就是请罪。
老朱脸色铁青,眼神比天龙剑还锋利。
如果黑的儿火者在眼前,他能用眼神切成两半。
这封信简直是造反宣言了。
如果老朱去了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个问题,当然老朱也不可能去,宗主国去属国为一个犯了罪的妃子请灵,传出去让天下人笑话。
不过同时也显示出另外两个意思。
一是东察合台不认这个结果,觉得胡氏不可能跟吕氏谋害太子,或者就算谋害了,也不能说杀就杀。
二是东察合台一直以来对大明的态度居然如此轻薄,说决裂就决裂。这边杀了胡氏,那边不做任何交涉,直接起兵入侵。
起兵入侵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因为这已经是最直接的回答。
接下来无非看谁输谁赢,打的就是一个话语权。
而赢家最后肯定是要索取赔偿的。
对于东察合台来说怎么算赢呢,是打过嘉峪关,还是占据几座城池,还是倾国之力跟大明对抗到底,不死不休?
目前谁也不知道。
只能看战场形势怎么发展以及背后的帖木儿帝国对东察合台的支持程度。
但不管怎样,当务之急还是要派遣一员大将出征。
务必将东察合台一举击溃。
武将之中,老朱现在最信任的当属汤和,但是汤和已经告老还乡了。
老朱心里渐渐平静下来,多少有点苦涩。
朱长卿说得都是对的,一切都应验了,原来东察合台真的敢侵犯大明。
原来帖木儿帝国称臣多年,背地里一直包藏祸心。
这些之前他都有提防。
只是没想到东察合台真的敢打,连条件都不谈,直接用最强的铁鹞骑兵犯边。
说明在他们看来这是成熟的攻打时机。
或许吧,其实最初决定杀胡氏的时候就预想过有这一天,胡氏在东察合台地位很高,这是她爷爷留给她的政治声望。
不用说,东察合台这么短时间就动员了大规模骑兵作战,民间民意肯定是支持的。
大明这边更不用说,作为一个几千年来尚武且善战的民族,打就是了。
问题是派谁去打。
戚继光刚来十几天,可能连手下主要将领的名字都叫不全,根本不熟悉士兵和团队的作战特点和优势,派他去肯定要出问题。
就在这时,蓝玉从武将班列里走了出来。
“末将请战。”
蓝玉声若洪钟,神色冷峻。
这偌大的奉天殿,仿佛从夏日进入严冬,凉意沁人。
让人切身感受到顶级武将的压迫感,当他好战心起,便显得杀气腾腾,生人勿进。
这里三品以上武将一大堆,但谁都不敢先说话,都在等蓝玉开口。
现在他一开口,众将才纷纷请战。
“杀鸡焉能用牛刀。”
老朱还算客气的夸了一句蓝玉。
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不允蓝玉出战。
正常来说敌方出动两万骑兵,已经算得上大规模作战,蓝玉当然值得去,一点也不是牛刀杀鸡。
况且一旦真正打起来,将会远超两万,这不是大明跟东察合台的战争,而是大明王朝和帖木儿两个帝国之间的碰撞。
而蓝玉又有战胜西北的经验。
更有统率全军的威望。
宗主国教训属国,要的就是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歼灭。
好教这些白眼狼明白背叛大明的后果。
所以除了蓝玉似乎没有更适合的人了。
但是老朱本着维稳原则,蓝玉现在就是猛虎,决不能放出笼。
因为如果让蓝玉出战,他的声望就会达到顶峰,所有武将勋贵都会拥护蓝玉,也就是拥护朱允熥。
而他并没有想好要不要让朱允熥当储君。
这孩子学的一直都不是帝王教育,只是当成个平凡郡王培养的。
从大局上看,并不如老二朱樉。
他想破一破嫡长房继承制,准备尝试着让朱樉做一番储君应试。
如果这时候蓝玉在西北大胜归来,那么储君就必须给朱允熥了。
这就又回到当初的顾虑,朱允熥当储君,蓝玉必须死。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不让蓝玉立功,也是救蓝玉一命。
除非朱允熥这孩子天赋异禀、无师自通,知道该怎么做皇帝,就像孙儿崇祯口中的嘉靖朱厚熜一样,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不然他是没资格做皇帝的。
出于代偿心理,老朱曾想过,朱樉也是英勇神武,如果代替朱标做太子,而蓝玉等淮西武将又能忠心耿耿的支持他,倒也是个良策。
但这是不可能的,朱允熥在,蓝玉永远不可能支持朱樉。
那就不要怪他,不能再给蓝玉立功的机会。
大明淮西武将扎堆,虽然很多百战武将死的死老的老,但还是有很多中层可用的。
甚至有时候老朱想一想都觉得可怕,不知不觉这帮淮西勋贵武将已经占据了好大一块位置,即便放在几千年历史长河里,这也是个排得上号的武将团体。
要是这样还担心打仗无人可用,那真是杞人忧天了。
那么像这样很容易爆发世纪大战的战场上应该派谁上。
里面的学问极大。
需得慎重。
打的是国运,搞不好要亡国的。
一个基本事实是,一个将军,外出打仗,打的是文官的钱袋,是中饱私囊、克扣税粮、盐引贩盐、走私军火、侵吞空饷、垄断行业、海贸走私的钱袋。
一旦打仗这些收入都会受到巨大影响。
有人说走私军火跟文官有什么关系,北方边境每年那么多军火、铁器、生产工具被贩卖给游牧民族,没有兵部那群文官暗中做手脚,这些买卖是做不成的。
哪个武将跟文官是一派的,老朱也不是很清楚,换句话说,有时候仗打输了,是这个武将做了文官们的白手套,他不想输也必须输。
而不是这个武将自身没有领兵能力,或者大明军队不如草原。
战场胜负的因素千变万化,老朱必须全方位考虑。
既要派个符合朝廷利益,又不至于影响大局的人。
特别是如今立储的关键时期,考虑的就要更多。
因为他始终要从淮西武将里挑一个,而这群武将勋贵,大部分都跟蓝玉有交情。
意味着他要经过大量且认真的筛选。
这个时候,他就不需要再询问朱长卿,反而要多听听殿阁大学士刘三吾的意见。
裁撤宰相后,殿阁大学士协理朝政。
再过几十年,这些五品的大学士就会变成内阁成员,雄霸大明两百年。
这就是政策的滞后性。
刘三吾作为皇帝的顾问,就已经显示出意见领袖的统治力。
他明明只是个五品官,上朝都要排在后面。
可是朝廷大事,少了他一次都不行。
如果朱长卿不来,刘三吾将持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确保朱允炆顺利当上大明皇帝。
但这并不能说刘三吾就是谋害太子朱标的凶手之一,而是他的政治立场就这样,只会支持亲近文官的储君,无论如何不会选择亲近武将的。
“臣之见,无需大费周章,东察合台只是一时光火,或许已经撤兵,即便要打又何须劳烦蓝大将军亲征。”
刘三吾这句话让人没有任何意外。
他是不可能同意蓝玉出征的。
蓝玉瞥他一眼:“刘翰林,好一个或许,打仗不是写文章,容不得一丝幻想和修辞。”
随后,就是洪武朝的文武之争。
刘三吾和蓝玉,以及六部与淮西武将,纷纷下场。
武将虽然嘴笨,但气势十足,实在不行还有个大嗓门。
所以双方打嘴仗倒也平分秋色。
这次关于派谁出征的文武争辩,从下午一直争到晚上。
朱长卿对蓝玉的表现刮目相看。
史料上记载的蓝玉是个大老粗一样的莽夫。
仿佛只会打仗,其他方面都是鲁莽、愚钝的蠢材。
但稍微有点主见的人都明白这是对蓝玉系统性的污蔑。
蓝玉虽然算不上儒将,但也是风度翩翩,看了大量经史、兵书,从他呈送的奏本不难看出具备一定的文采。
一个经历过南征北战、尸山血海、九死一生的人,在气度上会发生质的飞跃和改变。
至少不应该做出强行与北元贵妃发生关系这种明知大忌的罪行,还有愚蠢到攻击自己家城门的事。
说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将,立功后得意忘形还可以理解,蓝玉当时已经是百战老将,功劳摞一起比山还高,还会做这么蠢的事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直到退朝,人选也没有定下来。
倒不是老朱不着急,而是着急也没用。
即便西北边防告急,派武将出征也不是当日就成行的。
还有很多准备工作。
中军都督府要调度京军,还要联合兵部调度地方军,兵部的活就更多了,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要安排。
不过明朝打仗效率高,得益于地方军屯卫所有许多粮仓,不至于一打仗就急急忙忙从各地调粮食。
但是那些地方驻防的粮仓也是武将联合兵部文官贪污的重点对象。
皇帝巡边,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粮仓。
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
从英宗朱祁镇开始,地方粮仓亏空贪污就已经很严重了。
但洪武朝较少发生那种事,在老朱的严厉监督下,各地方都有大量检校和锦衣卫。
所以哪个新皇帝登基,会不会裁撤检校就知道他有没有被内阁控制。
洪武朝粮仓储备不是问题。
问题还是领头武将应该选谁。
这也很正常,朱长卿觉得老朱和这帮文臣武将还得拉扯两天才能定下来。
反正文官不急。
急的是老朱和边疆将士与百姓。
次日,同样是午朝。
又一封八百里加急到了。
哈密卫过去支援的两万将士大败,五千骑兵阵亡。
这是哈密卫全部精英了。
雪上加霜对个人是灾难,但对一个团队,尤其是大明这样天下战力第一的王朝,很多时候反而是好事。
就是外部压力会激发内部团结,爆发出一致对外的恐怖力量。
这一次没有人再反对蓝玉出征。
文官不反对。
老朱也不反对。
哈密卫那支骑兵他是了解的,最早还是从宣府过去的戍边军,耕耘了几次便留下了。
所以这是一支具有王牌军血脉的骑兵。
然而五千骑兵就这样被人全歼了。
对面的铁鹞骑兵损失不过千。
大明很久没打过战损比这么大的仗了。
这两次失败,关西七卫的曲线卫、阿端卫三百里纵深全丢了。
关西七卫好些年不打仗,拉胯成这样是让老朱想不到的。
不赶紧阻止这一局面,要是关西七卫都被拿下,整个甘肃就完了。
蓝玉是统帅,主将。
老成持重的耿炳文做副将。
这样的安排用意不言自明,长兴侯耿炳文是徐达带出来的,跟蓝玉不是一派。
也不可能是一派。按资历耿炳文比蓝玉老多了,只不过后来没有蓝玉打仗勇猛,不如蓝玉立功多。
都是开国功臣,都是淮西武将,但是从来尿不到一个壶里。
这样的人当副将老朱是最放心的。淮西武将一小部分追随蓝玉,大部分都是帝党,耿炳文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一个。
除了朱元璋,他还听一个人的,就是徐达。可是徐达早就不在了,况且徐达也是坚定不移的帝党,忠心不二日月可鉴。
在中军都督府和兵部以及地方都司卫的共同张罗下。
蓝玉和耿炳文很快便出发了。
当日,京城百姓齐聚郊外,官道两旁站满了人,沿途二十里相送。
华夏一直是个尚武民族,自古以来对守卫边疆的将士都怀有崇高敬意。
外族入侵,总能激起内部莫大的凝聚。
属国造反,更是人神共愤。
小说《如坐针毡》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