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庄明道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说,它的主角是刘宽朱元璋,主要讲述了:在一片安静中,这个年轻的大喊声实在突兀,不仅打断了刘崧后面的话,也让周围人都循声看过去。却见一棵香樟树下,两名学生拉住了另一名学生。“沈璘,你冷静!”“沈华玉,你疯了吗?以你之才,怎能去做工部小吏?!…
《康庄明道》免费试读第40章 求知求道,例行汇报【求追读】
在一片安静中,这个年轻的大喊声实在突兀,不仅打断了刘崧后面的话,也让周围人都循声看过去。
却见一棵香樟树下,两名学生拉住了另一名学生。
“沈璘,你冷静!”
“沈华玉,你疯了吗?以你之才,怎能去做工部小吏?!”
“你们别拉我,我很冷静,更没有疯···快放开!”
情况很明显。
先前便是这个叫沈璘的学生大喊,愿自荐入科技司。
但他身边两名同伴却反对,认为沈璘是一时冲动,甚至脑子犯抽,才会有这般举动,于是拉住了他,劝他改变想法。
眼见三人僵住,苏铨看向李敬,问:“这三个也是国子学的学生?”
这是暗指三人大庭广众下这般行为是否有些没规矩。
李敬当即出声喝斥道:“大庭广众之下,如此拉拉扯扯,成何体统?”
拉着沈璘的两人顿时松开手。
沈璘并未因中间曲折改变想法,稍微整理了下衣衫褶皱,便往明伦阁走来。
一位同伴在他身后道:“沈华玉,你会后悔的!”
周围诸生瞧着沈璘,也露出意外、不解的目光,甚至低声议论起来。
“沈璘竟然要入科技司当小吏?他可是率性堂的优秀学生啊。”
“听说他再经过几次月考,获得两三分,就能被推荐做官,且最差也是个百里侯。如今竟然要自荐入工部为吏,难道真的脑子坏掉了?”
“哼,我看这沈华玉是自视过高,被那什么科技司副郎一番奇言怪语忽悠了。”
“···”
诸生不解乃至嘲笑的言论纷纷入耳,却未能让沈璘放缓脚步。
他很快就来到明伦阁内。
“学生沈璘,见过诸位师长,见过刘副郎。”进来后,沈璘向阁内几人环揖行礼。
刘宽看着这个应声自荐的国子学学生,很是高兴,问:“你叫沈璘?愿意自荐入职科技司?”
沈璘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刘副郎先前关于科学、科技的一番言语可有虚假?”
刘宽道:“绝无虚假。”
沈璘一笑道,“那学生之前在阁外所言自也无一字虚假,愿入职科技司!”
沈璘才说完,旁边刘崧就忍不住道,“沈璘,你想清楚了!你入率性堂不足半年,次次月考优秀,兴许明年年初便能得到举荐为官的机会,如今竟要去工部做一小吏?!”
“你这般作为,可对得起教你四书五经的师长?可对得起于你寄予厚望的亲友、乡党?!”
如今虽是洪武十四年,国子学尚未改名国子监,却并非没有制度。
实施的乃是源自宋朝“三舍法”的“六堂积分法”。
一名学生被举荐进入国子学后,需要花费至少一年半的时间,依次在正义、崇志、广业三堂熟习儒学经典。
之后,通过考试被认为文理通畅者,方可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学习诸多历史典籍。一般而言,也需耗时一年半。
经史俱通,文理兼优者,方可升入最后的率性堂。
率性堂学生不再具体学习某类经典书籍,而是以自习为主,但需经历月考。
月考优秀者给一分,良好者给半分,差劣者不给分。
因一年除去放假时间外,共经历八次月考,故最优秀者一年内可得八分,由此获得被举荐为官的资格。
这般制度下,国子学内能在四年中修完六堂课程,获得举荐资格的属于极少数。
多数人要花费七八年,乃至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
沈璘入国子学不足四年,便将在率性堂积累八分,获得举荐为官的资格,绝对称得上诸生中的佼佼者。
故而诸生才不理解他入职工部为吏的选择。
就连司业刘崧都忍不住责问,想以此压迫沈璘改变决定。
面对刘崧的责问,沈璘拱手揖礼,不卑不亢地道:“回刘司业,正如之前刘副郎所说,学生入国子学,不仅是为了入仕,亦是为了求知求道。”
“跨江大桥那般奇迹降临城外,刘司业难道就不好奇吗?何人能造出那般宏伟大桥?我大明能否?”
“若能获知此中道理,乃至获得修建那跨江大桥之法,学生纵为一小吏,亦心甘情愿!”
“你!”
刘崧竟被沈璘说得不知如何辩驳,气得一只手指向沈璘直哆嗦。
这时,阁外微微喧哗,却是又有两名学生在诸生异样的目光中,来到了明伦阁内。
“学生马梦阳(徐祯)见过诸位师长,见过刘副郎!”
苏铨虽然先后被三个入阁的学生漏掉称呼,却并无不满,见了二人,笑呵呵地问:“你们也要报名自荐入职科技司?”
两人一起应道:“是。”
苏铨脸上笑容更浓郁了,趁机对阁外的诸生道:“已有三人报名入职科技司,其余诸生可要把握机会,莫待日后后悔。”
或许是因为沈璘的带头作用,又或许是别的原因,竟然真的又出现两个学生来报名。
这让苏铨和柳延、郑智良、赵文远都颇为意外——之前他们都做好了在国子学招募不到吏员的心理准备了。
而司业刘崧对吏员毫不掩饰地歧视,对科技司招募诸生的抗拒,更是让他们放弃了最后一丝幻想。
不曾想,刘宽在明伦阁的前一番讲话虽冷了场,可后面一番听着有些奇怪的激昂之语,竟打动了沈璘这个国子学的优秀学生。
进而破局,让科技司招募到五名吏员。
苏铨见状,又厚着脸皮大声询问了一遍,可惜等了近一刻钟,都无人再入明伦阁报名。
苏铨很懂得知足,见此也不甚失望。
他对刘宽道,“刘副郎,如今有五人报名,也算达到我们预期的最低人数了,此番招募便到此为止,如何?”
因为有前面的事,刘宽也觉得能招募到五名国子学学生,算是不错了,于是点头,“可以。”
“那刘副郎带着柳延先回科技司,我带着郑智良、赵文远,为沈璘他们五个办理相关手续,让他们今日便入职科技司。”
因为李敬、刘崧等国子学官员反对态度过于明显,苏铨担心他们离开后,事情又生变化,便准备先将五人入职科技司的事坐实。
刘宽也隐约明了苏铨的心思,便应了声,先带人离开——与其他官僚打交道,苏铨显然比他更擅长。
当走出国子学的三洞门楼,上了乌云踏雪,刘宽不禁扭头重新看向国子学这座占地颇广的建筑群。
回想此番到国子学招募吏员的遭遇,一时颇为感慨。
他知道此时官员歧视吏员,但连在编经制吏都遭到这般歧视,却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同时,绝大多数国子学学生,对入职科技司为吏的不屑一顾,对他所言科学、科技之道的无动于衷,则让他明白,他在大明的影响力还很小,甚至近乎于无。
而他要在大明走的路,也还很远,很远···
入职科技司的五名国子学学生中,只有徐祯一人家住京师,其余四人则都是寄宿生。
故而,苏铨在国子学为五人办理好手续后,又给沈璘等四人安排了住处。
各部司都是有“职工住房”的,苏铨如今作为工部权力颇大的郎中,想要安排四名吏员的住处,很是容易。
办完这些事,见天色不算晚,苏铨便进了紫禁城,向朱元璋做例行汇报。
奉先殿。
朱元璋听苏铨讲完科技司在国子学招募吏员的全部经过后,不禁冷哼道:“这个刘崧,朕敬他是一地宿儒,才选他担任国子学司业。”
“可他却罔顾朕的谕旨,不配合科技司招募也就罢了,还横加阻挠,当真是成了老朽腐儒!”
苏铨很清楚,不能在朱元璋面前搬弄是非。
故而对国子学的经历他是一个字没有夸大,据实而述。
即便如此,朱元璋也如此恼怒那刘崧的行为,足见其对刘宽、对科技司的期许和支持要比他预估的更大。
当从奉先殿出来时,想到朱元璋谈及刘崧时的言语和神色,苏铨不禁微微摇了摇头。
‘那刘崧的司业怕是做不久了。’
小说《康庄明道》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