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败为胜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说,它的主角是朱由检崇祯,主要讲述了:现在朱由检绞尽脑汁搞粮食也只是救急。解决当下灾区那些已经山穷水尽的饥民的生存问题。朱由检知道,现在的旱灾还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内,大明北方都会面临旱灾的侵袭,甚至也会波及到南方。大明…
《反败为胜》免费试读第十章 朕不仁慈,朕只求活!
现在朱由检绞尽脑汁搞粮食也只是救急。
解决当下灾区那些已经山穷水尽的饥民的生存问题。
朱由检知道,现在的旱灾还仅仅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内,大明北方都会面临旱灾的侵袭,甚至也会波及到南方。
大明的粮食危机将会越来越严重。
朱由检想要活命就得必须面对以及解决这个问题。
眼下筹集粮食也仅仅只是解决眼下一时的饥民造反危机。
经过华夏子民几千年的发展探索,到大明之时,农耕技术已经相当的先进了。
通过提升农耕技术来提升粮食产量的方式,朱由检表示自己能所做的也不多。
通过育种培育出高产粮食种子,朱由检表示自己当初也只是在高中生物课上了解一点简单的杂交原理。
但是具体的操作就很艰难了。
虽然也是一个方向,但是没有个十年以上的时间也看不到效果。
剩下的也就是来自于美洲的番薯土豆和玉米了。
这几样穿越必备神器,朱由检还是知道的。
现在距离哥伦布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已经过去一百余年了,西欧蛮子也疯狂的在全球跑马圈地几十年了。
甚至都已经摸到了大明家门口来了。
朱由检记不清番薯土豆和玉米具体是什么时候传到大明的。
但是现在西欧蛮子就在家门口,想要获得这些高产作物,也不需要万里迢迢的再跑到美洲去寻找了。
这三样高产农作物不仅产量比小麦水稻高得多,而且还不挑地,抗旱程度也要比小麦水稻高。
若是能够获得这三样农作物,甚至其中任何一种都能够对正在遭受大面积持续性的旱灾的大明有莫大的好处。
不过,即使能够得到这些产物种子,也解决不了朱由检当前的粮食问题。
也需要经过几年时间的不断培育,有了足够的种子后,才能发挥作用。
当然,这三样农作物,朱由检也是希望越早弄到越好。
想到这三种农作物,朱由检烦闷的心情终于舒缓了几分。
伺候在一边的王承恩,小心翼翼的观察到皇爷今儿又是不太正常的状态,心中颇为忧虑。
心里在想皇爷昨日中午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噩梦。
皇爷从噩梦中醒来后就性情大变。
连往日勤奋处理的奏折,皇爷从昨儿噩梦中醒来后就一本都没有看过了。
皇爷你变了,皇爷你怠政了。
虽然不知道皇爷做了什么噩梦,王承恩也不懂那么多。
但是,王承恩觉得似乎好像皇爷的变化不是坏事。
看看吧,连皇爷登基之后一直忌惮不已的九千岁魏忠贤,今儿都被皇爷三言两语就给收服了。
解决了这个大威胁,咱家也终于不再像前几日那般整日的提心吊胆了。
还有皇爷之前对魏忠贤和田尔耕说的那些话,简直是太有道理了。
皇爷在昨日中午短短的一个打盹中就成长了这么多,变得这么的英明睿智。
这些还不比皇爷处理一些奏折重要么!
“大伴,去宣礼部尚书徐光启来见朕。”
正在走神中的王承恩,听到朱由检的话语,条件反射般的瞬间恢复正常。
朱由检想要得到番薯、土豆和玉米这三样农作物,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徐光启。
这位也是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
朱由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徐光启著作的《农政全书》,这是一本在这个时代堪称农业百科的大作。
除了这个,徐光启的思想在这个时代算得上是非常开放了。
相比那些腐儒自大的士大夫,徐光启愿意主动接触了解西方的一些学说。
比如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和水利等。
还翻译了《几何原本》。
也带出了一些徒弟,朱由检比较有印象的是孙元化这个明末火器专家,善于铸造火炮。
建奴头子努尔哈赤就是在围攻辽东宁远城之时,被孙元化铸造的大炮给轰成重伤,然后重伤不治死掉了。
只是这个火器专家当官的脑子不是很清醒,最终导致了山东兵将叛乱,最终被崇祯皇帝斩首弃市。
徐光启是眼下朱由检能够想到的而且可以马上见到的了解西方最多之人。
朱由检希望能够从徐光启身上了解到关于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消息。
徐光启为人正直宽厚,醉心于西学研究,不参与党争。
能够在阉党横行,党争剧烈的时代混到六部尚书的位置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同时也证明了徐光启的能力。
“老臣拜见陛下!”
不一会儿徐光启便来到了御书房,六十四岁的徐光启已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了。
“爱卿平身,爱卿年龄大了,今后见朕不必行跪礼。”
“大伴,给徐尚书备椅。”
朱由检语气温和的说道,一副礼贤下士的圣君模样。
对于徐光启这个淡泊名利真正做事的人,朱由检还是很尊重的。
“老臣谢陛下隆恩!”
徐光启很是感动,多好的陛下啊!
“不知陛下召见老臣有何事?”
徐光启坐下后问道。
对于皇帝的召见,徐光启有几分疑惑,身为礼部尚书这个清闲职位,现在也不是科举时间。
摸不清皇帝有何事召见自己。
“徐卿,朕听闻你对西学比较了解,朕是想找你了解一些事。”
朱由检略带期待的说道。
“臣确实对西学略有了解,不知陛下想了解什么,臣知无不言。”
皇帝想了解西学?这个答案让徐光启感到意外。
西学向来被士大夫们看不起,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自然也是不会关注的。
蛮夷的学问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皇帝既然问了,也尽量满足就是了。
“是这样的,朕之前在外面偶有听闻在西夷有几种高产农作物,据传那些高产农作物要比大明的小麦水稻高很多,不知徐卿可曾有了解?”
朱由检直接问道。
朱由检故意没有将自己所知道的讲的很清楚,作为皇帝不应该了解的很清楚。
皇帝的问话让徐光启微怔。
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暖流。
皇帝问这个,代表皇帝心中有百姓啊!这是仁君之象。
“陛下仁慈,臣替天下百姓谢陛下!”
徐光启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颤颤巍巍的重新跪下,向皇帝再度行礼。
“徐卿请起,朕说过了,徐卿今后不必向朕行跪礼。”
“看来徐卿应是对朕的问题有答案的了?”
朕哪是什么仁慈,只是希望给大明的饥民们多找一口饭吃,希望他们不要造反,让朕可以多活几年罢了。
“回陛下,的确如此!”
“据臣所知,西洋有一种名为甘薯的作物,味甘甜,不仅产量极高,还不挑地。”
“而且,臣在老家还亲手试种过,虽不能当主食,但是也能充饥。”
徐光启郑重的介绍道。
什么?
甘薯?不是番薯么?
徐光启说的这几个特征倒是与朱由检所知的番薯有些吻合,估计是在这个时代被称作甘薯吧。
番薯味确实有些甜,称作甘薯倒是也有道理。
徐光启说他在老家还亲自种过,说明番薯此时已经流入大明了。
竟然这么轻易的就找到了番薯的消息,而且在大明还有种植。
朱由检不禁有些呼吸急促。
连忙问道:“徐卿,你说的可是属实?这甘薯大概是什么模样的?在大明还有其他地方有种植么?种植规模如何?”
皇帝有些失态的追问,让徐光启也感到很欣慰。
若不是皇帝心中真的怜悯百姓,又怎会这么着急。
陛下是真的仁慈啊!
“回陛下,臣不敢欺君。”
“这甘薯是在土里生长的,皮为暗红色,地表长绿色藤条。亩产可达千斤。”
“据臣了解,目前甘薯主要在福建地区有比较多的种植,具体种植规模如何臣也不甚清楚。”
徐光启回道。
“好,好,好啊!”
“徐卿可是帮了朕大忙,为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朱由检兴奋的说道。
从徐光启的描述中,朱由检已经基本确定徐光启说的甘薯就是自己所知的番薯了。
虽然徐光启所说的番薯产量只有千斤与朱由检后世所了解的番薯产量有较大差距,但是朱由检也能理解。
毕竟后世的番薯亩产几千斤甚至上万斤,但那也是经过许多年的本土化和育种才逐渐改善提升的。
眼下番薯传入大明最多也就几十年,能有千斤产量,朱由检已经很满足了。
“是陛下仁慈,臣不敢居功。”
徐光启垂首道。
“好了,好了。”
“朕还有事需要徐卿协助,麻烦徐卿回去后写一份甘薯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用俗语来写,便于百姓理解,到时候直接交给朕即可。”
朱由检果断的停下了商业互吹,主要是心虚徐光启会继续给他戴上仁慈的高帽。
毕竟朱由检受过后世的道德教育,面对不符合自己内心的夸赞,朱由检心里有些汗颜。
“臣领旨。”
徐光启恭敬的领旨。
对于皇帝的细心入微,徐光启从心里再度升起了对皇帝由衷的崇敬。
俗语就是白话文,是这个时代没文化的人日常的对话用语。
而那些读过书的人,不仅在奏折和著书中用语深邃,让人难以理解。
即使在日常对话中也是满嘴之乎者也。
目不识丁的百姓才不能理解这些,所以徐光启理解的是皇帝对百姓的关爱。
实际上,朱由检只是单纯的觉得习惯用白话文而已。
希望徐光启给自己的奏折中也用白话文,看起来更加顺眼习惯。
小说《反败为胜》试读结束!